长江故道 主流之外的世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10期 作者: 李鲁平 

标签: 基础地理   水文地理   

在175公里长的下荆江之畔,散落着一个个形状弯弯、状如牛轭的湖泊。看着它们静若处子、碧波粼粼的模样,很难想象,在数十年、上百年前,它们还曾是滚滚长江的一部分。因为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们被称作“长江故道”。时光流逝,今天,这些故道之畔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长江自湖北宜昌宜都市枝城镇至湖南岳阳城陵矶为荆江河段,又以湖北境内的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其中,下荆江河段的长江曲流最为发育。由于这里的地势低缓平坦,长江水流在此来回摆动冲刷,从而出现了“九曲回肠”的特殊地貌景观,并通过天然或者人工裁弯取直的方式留下了许多牛轭湖,也就是“长江故道”。这些故道,有的自然通江,有的利用涵闸控制通江,有的则与长江主流完全阻隔。图为湖北荆州市监利县附近的一条长江故道。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张志斌

顾名思义,河流故道,意指河流在迁徙改道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废弃河道。长江故道是长江下荆江段(湖北藕池口至湖南城陵矶)美丽而独特的风景,这里不但是我国最典型的江河故道分布区,而且独具风姿。漫滩上春天的紫云英,秋天的回头青从渐渐消退的水中一层一层长出,冬天的芦花在开阔的河道上肆意飞扬。故道既是下荆江两岸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长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一年四季,长江故道碧波茂草、鱼虾肥美,远离都市喧嚣以及人类的干扰,成为珍稀鸟类以及白豚、江豚、麋鹿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只要在长江故道边走上一段,哪怕是极短的一段,比如从潭子拐到柴码头,不到20公里,你一定会同意,这是长江馈赠给人们的宝贵自然遗产。

当然,长江故道首先是长江河道变迁的记录者,也是人类认识长江和治水的见证者。

下荆江的多次裁弯导致了故道群的形成,这些故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及监利境内,包括碾子湾故道、沙滩子故道、中洲子故道、上车湾故道、东港湖故道和老江河故道等6条较大的故道。这意味着,在175公里长的下荆江河道旁,平均每29公里即分布着一条故道。而且,下荆江故道中的绝大多数都位于北岸,这与下荆江的河道形态及不同河段冲淤差异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图表为碾子湾故道、沙滩子故道和中洲子故道形成过程示意图。

故道都有过沧桑之变

从下荆江石首段开始,长江有如戏台上青衣的水袖,抖荡甩摆,叠绕翻卷,把一条大江舞出九曲回肠的形状,向下游的洞庭湖盘旋而去。这些弯江、曲河,是长江故道形成的前提。这些河曲在江水的冲刷下不断发展,最终,长江主流裁弯取直,选择了新的走向,原来的河曲便被遗留下来成为故道,由于其状如牛轭,又被称为“牛轭湖”。

长江故道“由河而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环境变化事件,其前后由于河道形态发生巨变,会带动沿岸居民的活动方式(如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工业建设等)发生巨大改变。长江故道形成后,人们在故道里开辟渔场和鱼塘,这在长江主流时期是不可能的。
图为一幅1973年2月拍摄的老照片,当时东港湖渔场收成好,渔场职工们在向商业部门出售鲜鱼。图为老江河故道之畔的鱼塘和农田。
图为冬季从碾子湾故道里捕到的近一米长的大鱼,当地人把这种鱼叫做“大翘嘴白”。

长江故道的成因之一是河流自然裁弯。出湖北荆州石首市,向东北约10公里,便是下荆江着名的碾子湾故道。如今碾子湾故道旁长江主流经过的地方,当年只是一块长满芦苇的湿地,芦苇丛中有一条两公里长的水沟。1949年,这条水沟在洪水冲刷、岸滩崩塌的作用下,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新河,长江从此处裁弯取直,原来的碾子湾弯道逐渐成了故道。

责任编辑 / 付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