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运河 变化中的“捷径”,沟通长江与汉江

江汉平原自古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错,在长江与汉江之间,分布着天然河流与湖泊,古人借天然水道修筑运河,使两江的往来交通不必绕道至今天的武汉一带。这幅名为“支那旅行案内”的地图,于1931年由日本东京印刷株式会社印制,图中清晰描绘了民国时期,长江与汉江通过长湖四周纵横的水道相连接的情景。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宁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句中烟波浩渺的“云梦泽”,说的就是今天汉江与长江交汇之处。
先秦时期位于楚国管辖范围内的“云梦泽”是一片江河漫流的区域。长江与汉江摆脱峡谷峻岭的束缚,奔入江汉平原,逐渐形成烟波浩荡的水泽,泽地周边,河流或合或分,水运或通或塞,变化无常。公元前601年,楚国为了方便作战和运输,利用并疏通“云梦泽”中的天然河道——扬水,修建了扬水运河。

沟通长江、汉江的古运河,自春秋时期开始修建。历经两千年的岁月变迁,运河河道随古云梦泽的逐渐缩小、消失,以及长江、汉江河道变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运河走向或截然不同,或略有重合,而它们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历史上的江汉运河,均经过今长湖一带的水域,利用天然湖泊行船。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曾绘制过一张与以往江汉运河截然不同的运河路线,证明有一条由潜江过长湖、再由荆州沙市入长江的运河,这条运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沟通两江的作用。
资料提供/赵逵
资料提供/赵逵
扬水运河,现代江汉运河的雏形
当时,楚国的政治中心选址在纪南城(位于今湖北荆州,也叫郢都),而粮草依赖襄阳到沙洋一带。为了方便位于都城的军队获得粮食,必须缩短这段运输距离,因此,孙叔敖勘察地形,决定从今天的沙洋一带到长湖引一条水路,直通纪南城,沟通长江与汉江。
扬水运河西连长江,东通汉江,全长86公里,穿过江汉平原中部,其通江(长江)之口在“夏首”(今沙市南),入汉(汉江)之口在“扬口”(一说在今沙洋县附近,一说在潜江泽口)。由于江汉平原水道的特点是“冬竭夏盈”,为保证扬水运河全年畅通,孙叔敖引沮水入扬水,以增加进水流量,从而保证了通航。运河正式通航后,舟船便可由汉江中游经运河到今沙市附近入长江,也可通过水门入郢都城中。
责任编辑 / 张妍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