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古国时代”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10期 作者: 江章华 郭伟民 秦岭

这件盘龙城绿松石兽面于2013年出土于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的一座商代古墓,距今约有3300年历史。该器物原以近千片人工磨制的细小绿松石贴塑而成,并镶嵌有黄金眉、眼。可惜出土时遭受了严重破坏,只保存了500余片绿松石,并且完全失去原貌。考古学家们经过复原,将盘龙城绿松石兽面定名为“绿面金眼龙”。“绿面金眼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独体“一首双身”龙形饰。器物以黄金、绿松石、大漆为材料,五官清晰,色彩明快,是杰出的艺术品,更是多种材料复合制作的技术典范。同时,器物出土背景完整,是理解3300年前古人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迄今为止,全球学者针对商代兽面给出近30种解读。其中,张光直认为,商代兽面可能是当时的神职人员“萨满”的通天道具,《论衡·订鬼篇》则记载类似的兽面可能与“镇邪祟”有关,陈梦家等学者则认为兽面的制作是商代人表达“敬献牺牲之意愿”。盘龙城出土的绿面金眼龙的内涵应不出上述三种解读的范围。供图/张昌平
文明沃土 长江流域史前自然环境对文明演进的影响

长江流域在中国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重庆巫山龙骨坡、湖北建始、安徽繁昌人字洞等地已发现距今170万年前、甚至可能早至距今200万年前后的人类活动遗存。由于地处低纬地带,即使末次冰期(距今约7—1.15万年之间)的盛期,长江流域仍有人类活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两个遗址出土的陶器年代可达1.8万—2万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陶器。两遗址还发现有世界最早关于水稻利用的遗存。
长江流域的许多古气候研究表明,末次冰期盛冰期之后,气温和降水波动性升高,至距今9000年前后,已接近现代的水平。
距今约9000至6000年间,气温和降水虽有波动,但整体维持较高水平。距今6000年之后,气温和降水有波动性下降趋势。长江流域全新世时期的气候虽有频繁波动,但整体而言,气温和降水较高,有利于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因此而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地区。而流域内地貌和水文环境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直接影响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文化的兴衰演化。
长江下游地区:东海海面升降与三角洲平原形成是重要的环境变化事件
末次冰期的盛期,东海海面比现代低130米以上。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其支流都曾发生下切,区域内地貌景观与现代平原广布的特点有很大不同。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冰后期气候的来临,东海海面快速上升,至距今7000年前后达到大致现代的高度。近海的环太湖地区、长江北岸的江淮平原东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地区都曾被海水淹没。海水淹没范围的西界曾一度抵达镇江附近。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长江下游广大平原地区很少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