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岩画 姗姗来迟的“大河之书”

格麻岩画位于曲麻莱县秋智乡境内。此幅岩画位于半山腰一块散落的巨石上,共计7个图像。为狩猎主题,出现了射手、车辆和牦牛。凿刻清晰,生动有趣。位于通天河上游,距今约3500—3000年。
供图/玉树州博物馆 尼玛江才
供图/玉树州博物馆 尼玛江才
岩画,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凿刻、磨制或描绘在露天岩石、石壁、洞壁上的各种图形。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岩画是人类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和日记,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章”。目前,被发现的岩画遍布全球,单体图像超过3000万个,内容包罗万象。
中国乃是世界上几个岩画资源大国之一,《水经注》等古文献中便有对岩画的记载。大体可分为北方体系、东南沿海体系和西南体系三大部分。
2015—2019年,在青海玉树境内又先后发现了大量岩画,有近30个岩画群,500多组岩画,约2500个单体图像,并仍在不断的发现中。其发现量之大,内容之精彩,被誉为近几十年来中国最重大的岩画发现之一。学者们赞评曰:“玉树岩画在近40年来是一个特例”、“玉树岩画的发现弥补了青藏高原岩画的重要缺环”。
这个绵延了数百公里的岩画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基本沿着通天河及其支流分布,故也被称作“通天河岩画”。似是一卷卷彼此联结又各有主题的篇章,被河流“装订”在一起,谱写出一部属于长江的,古老而磅礴的“大河之书”。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