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棘海星暴发 充满谜团的自然现象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9期 作者: 田予 

标签: 生物地理   

长棘海星是一种以珊瑚为食的大型海星,聚集觅食的长棘海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大片珊瑚啃食干净,只剩下白森森的珊瑚骨骼。2019年,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出现了长棘海星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长棘海星暴发也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自然现象。而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机理,却至今成谜。

“就像掉进了插满刺的陷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千疮百孔”

夜晚的海底,比起白天沉寂了许多。

白天熙熙攘攘穿行于珊瑚礁的鱼群,此时大部分会回到珊瑚中的隐蔽所休息。借助水下照明的灯光,能看到夜行性的海鳗从藏身的珊瑚礁洞穴中探出头来,伺机捕捉那些不够小心的猎物。

对于从事珊瑚礁生态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样的水下景象已经司空见惯。即使在能见度有限、难以辨别方位的夜间进行潜水,对他们而言也是常事。

图中像仙人球一般长满尖刺的生物,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捕食者——长棘海星。成年长棘海星的身体直径可以达到35厘米,最大的记录个体甚至能超过75厘米,由于外形颇似耶稣临刑前头戴的荆棘冠,它也被称为“棘冠海星”。长棘海星以各类珊瑚,尤其是造礁珊瑚为食,被啃食的珊瑚只会留下白森森的外骨骼。如同肆虐于草原和农田的蝗灾一样,在全球范围内长棘海星会出现不规律的种群暴发,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019年7月,研究人员在西沙群岛中部的玉琢礁附近海域例行夜潜时,却发现珊瑚礁和平时有一些不同,仿佛长了“刺”一般,游近一看,才发现这里已经被一群满身尖刺的不速之客——长棘海星所占据。

责任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