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燕秦汉长城(上)改写东北亚历史的新发现
在多年从事长城的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为中国的象征,长城本应是国人极为熟知的一种文化遗产,但大多数人存在一个误解:普遍把中国的历代长城与明代长城画上等号,以为所有的长城,都和明代长城一样有着高大、绵延的城墙和烽火台。因为一般人看到的长城,基本都是明长城。

这是位于东北燕秦汉长城线上,辽宁铁岭市铁岭县阿吉镇古城村的红山嘴遗址。遗址地势平阔,南部为断崖,崖下即是辽河故道(如今辽河主河道已退至千米之外)。考古学者在此遗址台地上,采集到细绳纹夹砂红褐陶鼎足、鬲足、豆把、桥状耳,还有典型的燕文化器物如泥质红陶绳纹板瓦、泥质灰陶豆、铁和刀币,以及汉代货币、青铜镜等中原文化遗物。遗址东南与邱台城址(汉辽东郡望平县首治)隔辽河相望。据李树林教授推测,红山嘴遗址是“徙民实边”性质的古村落,极可能是一座城址,曾是燕秦汉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很容易举出反例来,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秦代长城与明代长城在形制、布局和功用等方面的差异就极大。
我出生在东北,因此很关心东北的长城。历史上在东北地区,战国晚期的燕国以及后来的秦代、汉代、唐高句丽、辽代、金代、明代,都修筑过长城。其中修筑年代较早、路线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要数燕秦汉长城辽东段,史籍一般称“辽东障塞”或“辽东故塞”。相对中原而言,燕秦汉时期的“辽东”,在自然地理上涵盖今东北地区西南部和朝鲜半岛西北部;在行政区划上,“辽东”是在燕国设立辽东郡之后才出现的地域概念,涵盖了秦汉时期的辽东郡,西汉时期的苍海、玄菟、真番、乐浪和临屯郡范围,相当于今我国辽宁省大部、吉林省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区域。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燕秦汉长城是否存在以及它的形制结构、具体走向、遗址分布等,都是未解之谜。即使是在2012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结束后,仍然没有定论,中外学界、媒体也不断质疑,它们是否存在?记载有东北燕秦汉长城信息的《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巨着,还能否成为信史?中国东北、朝鲜、韩国乃至日本的上古史该如何书写?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