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种质库 诺奖草药的 “基因银行”
2019年6月17日,我照例查看每天的股市行情,惊奇地发现,众多医药股迅猛上涨,十余家药企股开盘即涨停。医药股沉寂已久,缘何一夜之间忽然沸腾?
事情原委与一则青蒿素消息有关。17日一早,新华社发布新闻: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取得新突破,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方面取得新进展。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沉寂四年,潜心研究。她一旦出手定然会放大招,动静非凡。果然,新闻一出,国人振奋。特别是对整个青蒿素产业来说,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利好消息。A股市场医药板块迅速成为市场的领涨力量,仅半日,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就带动医药股市值增长了约100亿元。

提起青蒿素,人们会立刻想到屠呦呦。这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几乎将其一生投入到了青蒿素的研究中。她说:“青蒿素这个药物来之不易,其疗效也不止于抗疟,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但是,当我们为屠呦呦团队的科研成果欢呼时,却有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青蒿素的根虽在中国,但大量青蒿素成品药专利却在外国。作为最先发现青蒿素的中国,为什么没有站在专利的制高点?
20世纪70年代,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十分薄弱,青蒿素的专利申请,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美国、瑞士等国实力强大的制药公司,根据中国论文提供的信息,经过技术改造,很快就转化成他们的专利,成为青蒿素成品药市场标准的制定者。国内药企虽奋起直追,却依旧无法赶超。
责任编辑 / 线朝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