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带 从罕见的“舶来品” 到大众美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8期 作者: 刘夙 

标签: 生物地理   工业地理   

海带是一种喜冷水的大型海藻,它的天然形态堪称“庞大”,最长的个体可以达到20米以上,一般也有2—3米,与我们在日常餐桌上见到的海带丝有着巨大反差。尽管在当下的中国,海带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但在过去,它并不常见。从远道而来,到生长范围几乎遍布沿海地区,海带在中国的故事,远比想象中精彩……

每年5、6月,海带收获的繁忙气氛充斥着山东荣成。这是一座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浅海与滩涂分布在整条海岸线上,海带养殖的筏架从近海20米处向远海铺开,从海岸望去,“海带田”一眼望不到边。而在福建霞浦,收获的季节整整提前了一两个月。因为海带天性喜爱冷水,渔民们必须与水温“赛跑”,赶在天热之前完成几十万亩的筏架区海带收获。

海带在我国属于外来种,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首次被引入到我国的北方沿岸。国内海藻学工作者不断对海带进行创新性培育,如今,北起辽宁、南到广东的沿海省份,都可以看到海带养殖的场景,而我国的海带收获量已稳居世界第一。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夏东海

像这样由筏架组成的海带养殖区域在我国近海并不少见。作为全世界海带收获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北起辽宁,南到广东,这些临海省份都有海带的身影。

海带自然分布于日本本州的金华山北至千岛群岛南部、北海道西岸、俄罗斯萨哈林岛西岸及鞑靼海峡沿岸至朝鲜元山附近。根据海带不同的分布海域及形态差异,可分为:真海带、细目海带、利尻海带、鬼海带。从海带种群扩散的可能路径不难看出,我国不是海带的“故乡”。
野生海带及养殖海带生境图
绘图/肖白 资料提供/苏丽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藻种质库 博士后

海带,其实不是植物

海带(学名Saccharina japonica)在生物学上是褐藻纲海带目海带科海带属的一个种。20世纪以前,生物学界通常把所有生物只分成动物和植物两界;海带之类褐藻既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生物,又过着固着生活(自己不能运动),把它分到植物界自然顺理成章。尽管在1969年,美国生物学者魏泰克提出了影响力很大的“五界系统”,把生物重新分成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5个界,但他也仍然把褐藻类归入植物界。

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水色澄清、透明度高的浅海区更适合海带生长。野生海带自然生长在海底的岩石上,养殖海带在水下呈吊养状态(下图),通常养殖的海带比自然生长的海带更宽、个头也更大。海带广布的海底区域通常营养盐丰富,也适宜鲍鱼、海参、海胆的生长。

直到新的研究方法广泛用于分类学研究之后,褐藻才被彻底“赶”出植物界。

责任编辑 / 张妍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