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尘仆仆”到“尘埃落定” 莫高窟不会被鸣沙山掩埋之谜

2019年6月19日,在纪念赵松乔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地理学综合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一幅鸣沙山的照片作为会议背景墙占据着人们的视线,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对干旱区地理学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为什么选择鸣沙山作为这次会议的背景图片?那是因为,与会的人们都知道,赵先生曾经在敦煌莫高窟留下过一段佳话。
1962年,一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文章里写道:“鸣沙山的沙物质大量向东移动,30年内莫高窟有被沙子埋没的危险。”此事惊动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不惜代价尽全力保全莫高窟。当时有关部门曾提出几种治沙方案,甚至有人提出让莫高窟“搬家”的方案。
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受命前往莫高窟实地考察,事后他写道:“我从两个基本事实否定了这个耸人听闻的‘警告’:1,鸣沙山及三危山的地表虽有不同厚度的浮沙,但其基底都是岩石,在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内不会整体向东移动;2,当地是东西风过渡带,两者大致势均力敌,而以东风略占优势。因此,流沙基本上是‘向上’移动,形成了金字塔形高大沙丘,并可能略向西迁,不会东移。因此,我敢于保证300年乃至3000年内,鸣沙山及三危山不致向东埋压莫高窟,那些莫高窟全部搬迁方案,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赵松乔先生的大胆论断,解除了一场虚惊,避免了莫高窟不必要的搬家,为国家节省了数百万元人民币,并为敦煌地区的防风固沙提供了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