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最重要的桑蚕基地,不在江南在广西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7期

在传统养蚕过程中,最繁忙的是上蔟,即将蚕收集、移放到蔟具上,让其吐丝营茧。在广西,农户们积极实施科技养蚕、集约化养蚕,以提高效率。许多蚕房都安装了方格蔟自动上蔟装置,一串串均匀挂吊的方格蔟上蔟架可自动下降,让熟蚕自动上蔟结茧,然后升高方格蔟清理蚕房,提高蚕茧质量。以前一张蚕(是蚕业中的计量方法,指一张A4纸上的蚕籽数量,数量大约为40000粒)一般要4个人打理,现在一人就够了。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龙涛
江南陌上,尚有桑否?
我的故乡在江南。这里沃野千里、水网纵横、气候温和,有稻香鱼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有遍地桑蚕。江南是我国桑蚕与丝绸业的起源地,5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良渚先民就已完成了对蚕的驯化,并掌握了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能编出丝带等织物。
我曾长期生活在江苏扬州,这里是江南着名的桑蚕之乡,并衍生出了浓厚的桑蚕文化。北宋后期,扬州高邮大词家秦观着《蚕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蚕业专着。清代学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也录有《养蚕》歌。我居住的扬州城北,是清代扬州二十四景“邗上农桑”的中心位置。民国时,在扬州东郊有江苏省最早的蚕种场,种桑数千亩。20世纪80年代,扬州桑蚕业大发展,江都、高邮、仪征先后建蚕种场,生产的蚕丝是我国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90年代,扬州桑蚕业发展达到历史顶峰,成为扬州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当时的运河两岸,桑田连连,小曲不断:“一条运河水泱泱,两岸尽是采桑娘。哥哥摇橹妹撑篙,共养蚕儿进洞房。”

从唐代以来,江南地区在我国桑蚕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丝绸业达到顶峰,其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勤劳美丽的蚕娘、采桑娘,曾经都是江南姑娘形象的代表(上图)。


考古和文献证据表明,我国桑蚕产业有三大起源地——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四川盆地。相较而言桑蚕产业在长江中下游发展的成熟度更高,后来,小部分良渚先民带着先进的桑蚕文化向北迁移,令我国桑蚕业的中心落在了中原地区。我国桑蚕产业中心第二次区域性转移,发生在唐宋时期。唐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迁移至南方,先进的桑蚕生产技术也随之来到南方,到南宋时实现了“北桑南移”,江南地区成了我国桑蚕的产业中心。其后,元、清两朝政府都积极鼓励各地发展桑蚕产业,但在民国期间我国桑蚕产业陷入了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桑蚕业又恢复了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桑蚕业优势产区的布局。
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从扬州到江苏乃至江南地区,桑蚕业却发生了突变,曾经不断增长的蚕茧产量开始萎缩。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张晴在其论文《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中指出:1990年,江苏、浙江两省的蚕茧产量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分别占24.5%和25.5%);2000年,江苏蚕茧产量降至19.5%,浙江降至19.4%……2015年,江苏、浙江的蚕茧产量仅占全国的7.4%和4.6%。江南地区陌上绿桑盈野、蚕娘缓缓而归的景象,宛如一个旧梦,渐渐暗淡消散。
我不禁感到困惑,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为江南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瑰宝的桑蚕业会如此迅速地冰消瓦解?为了找到答案,我花了很长时间在江苏、浙江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令人唏嘘。首先是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一些传统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自身规模化、集约化、装备化相对滞后的桑蚕产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