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 从荒野“草垫”到城市新宠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7期 作者: 张力 稻城
标签: 生物地理

图为:红壶藓 Splachnum rubrum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Michael Lueth
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苔藓生态瓶。这是一个微缩的生物世界,由苔藓和蕨类植物构成,里面种着一种名为白发藓的苔藓。它的外形犹如迷你的松针,一丛丛灰绿色的“松针”聚生在一起,犹如一个迷你的森林。龙猫等卡通摆件站在白发藓上,身后是被装扮成大树的蕨类,它们一同构成一幅妙趣横生的场景。近年来,这种苔藓生态瓶和一些高档写字楼里的苔藓景观墙颇为流行。在家中或办公桌上摆一个生态瓶,人们劳累疲乏时抬头瞥见那一抹绿色,仿佛进入到一个简单纯净的植物世界,心情也变得平静美好。


苔藓植物,最熟悉的“陌生人”
提到苔藓,你可能会说,苔藓不就是“青苔”吗?如果你在溪水边滑了一跤,一定会怪罪石头上那讨厌的青苔,于是苔藓植物就成了替罪羊。其实这两个术语不完全同义。青苔不是严格的科学术语,泛指长在路边石阶、背阴处体型矮小的绿色植物或漂浮在小溪、池塘中的绿色丝状物,包括藻类(绿藻类)、苔藓、地衣、小型的蕨类和被子植物,其中藻类才是让你滑倒的罪魁祸首。苔藓是苔藓植物的简称,包含苔类、藓类和角苔类三大类。苔藓是植物界除藻类外最简单和原始的类群,通常体态细小,结构简单,不会开花结果,体内没有维管束系统(支撑和运输营养物质与水分的系统)。
苔藓植物由于身材矮小,难免给人以“低微”之感,但它们却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苔藓的祖先来自近似于绿藻的轮藻类,在地球上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藻类植物构造简单,无法在环境多变的陆地上生存,而苔藓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而常见的种子植物就不具备此特性,身体失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常会导致死亡。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植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如果你到某个地方旅行,只要看看行道树有无苔藓或苔藓的多寡,便可较为准确地判定该地区空气污染的状况。
责任编辑 / 康静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