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砗磲
几近枯竭的海洋巨贝, 能通过人工繁殖重现生机吗?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7期 作者: 张跃环 

标签: 生物地理   

砗磲是生活在热带海洋的大型底栖贝类,其中的大砗磲体长可以达到1米以上,被称为“贝王”。凭借和虫黄藻珠联璧合的共生机制,砗磲只靠“晒太阳”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生物。但在人类无节制的攫取下,我国南海昔日的优势物种砗磲的野生种群几近枯竭,人工繁殖再引入又是否能够让它们在野外重现生机呢?
砗磲的英文名称是giant clam,译为“巨蛤”。最符合这一称呼的,无疑是砗磲中体型最庞大的大砗磲(也称库氏砗磲)。大砗磲的外壳可以长到1.3米,体重超过250公斤,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海洋双壳贝类。除了体型,大砗磲区别于其他砗磲的特征还在于它外壳上隆起的“脊”更为明显,“脊”之间深深的凹槽仿佛被车轮碾出的渠沟。大砗磲的外套膜边缘有感受光的眼状器官,当有人和其他大型海洋生物游近,使光照发生改变时,它们会将伸展出壳外的外套膜缓缓收回,然后慢慢闭合两扇巨大的外壳。图中的情景拍摄于澳大利亚海域,我国南海曾经也有这种巨贝分布,但由于过度捕捞,如今已经很难见到。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Jean-Michel Mille

多年以前,我曾在网上看到过意大利艺术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于15世纪晚期绘制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画面中,从爱琴海湛蓝的波涛之中诞生的女神维纳斯体态婀娜优雅,脚踩巨贝降临尘世。我惊叹于这幅巨作的精妙,不过作为一名贝类研究人员,职业的敏感却将我的目光定格在了女神脚下的那扇巨贝上。从外形来看,它好像是鸟蛤或扇蛤,前者是贝类工艺品市场常见的种类,后者就是我们熟悉的街头烧烤摊常客——扇贝。但这两种贝类的体型最大也不过巴掌大小,想容纳一名成年人站立其中,无异于天方夜谭。

不过,如果波提切利当年造访过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或许就不需要采用这种夸大的手法来创造出托起女神的巨贝了,因为在这些海域的确生活着一种体长可以超过一米的巨型贝类——砗磲。

自古以来,体型巨大的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总会让人们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在各种故事中,大砗磲也一度被讹传为“食人贝”。20世纪中叶,甚至有美国的漫画家绘制了超人在海中被大砗磲夹住,使出浑身解数才得以脱身的情节,足见人们对这种巨贝的误会之深。从收藏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这副大砗磲的外壳来看,它似乎的确能对人产生威胁(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智茹)。
不过时至今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砗磲会威胁潜水者的安全。在感受到危险时,它的外壳闭合的速度很慢,需要先将体腔内的水排出,而且大砗磲的外壳边缘也无法严丝合缝地闭紧,这样一种慢吞吞的温和生物对人类的威胁实在有限。反而是人类的过度利用,正严重威胁着这种海底巨贝的生存。

砗磲的“佛系生活”:不需要胃的“光合动物”

“砗磲”一名得自我国古人对砗磲外形的描述——巨大的砗磲表面仿佛有五道由车轮轧出的渠沟,故名“车渠”,又因为砗磲碳酸钙质的外壳坚硬如石,因此它的名字中加上了“石”字旁。

但实际上“砗磲”是一个类群的总称,它们是一类生活在热带海域的大型珊瑚礁底栖贝类,从非洲东海岸、印度洋到西太平洋都有分布。我国有分布记录的有8种,它们分别是砗磲属的大砗磲、无鳞砗磲、鳞砗磲、长砗磲、诺瓦砗磲、番红砗磲以及砗属的砗和瓷口砗。砗磲家族中最为公众所知的“明星”当属体型庞大的大砗磲(也称库氏砗磲),体长最大可达1.3米,体重超过250公斤,是海洋中已知最大的双壳贝类。不过,并非所有的砗磲物种都如此之“大”,除了大砗磲外,另外两种体型较大的砗磲是无鳞砗磲(体长50—60厘米左右)、鳞砗磲(体长40—50厘米),其他的砗磲物种体长多在30厘米左右,最小的番红砗磲体长只有15厘米,只相当于大砗磲体长的十分之一左右。尽管如此,与其他贝类相比,它仍然算得上是“大个子”。

责任编辑 / 金畅南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