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源古盐场 历史悠久,景观壮丽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7期 作者: 江才桑宝
青海自古多盐。
提到青海的盐,你可能会想到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它以5800平方公里的浩瀚面积、5.4亿吨的氯化钾和将近500亿吨的氯化钠储量而驰名世界,其上还有“万丈盐桥”、“刀锋盐壳”等因盐而成的壮丽景观;也可能会想到茶卡盐湖,它以开发历史悠久、可一直追溯到西汉时期而着称,近几年间又因“中国天空之镜”的名号而成为“网红”景点;此外还有柯柯盐湖、昆特依盐湖等柴达木盆地中大大小小的盐湖。但大部人可能都不知道,在青海省南部还有一个泉盐产区,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形成的盐田景观令观者为之倾倒,它就是隶属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县。

山巅是皑皑的积雪,雪下是斧劈刀削一般的青灰色裸岩,山腰上的草甸和稀疏林木呈现出一片片浓绿色,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却是棕黄或紫红,这是构成山体的碎屑岩或砂岩的色彩。这本是澜沧江源区十分常见的景象,但山脚下突兀出现的景观却打破了这份寻常——一个个或方或圆、形状并不规则、大小也不一致的小池连缀在一起,形如梯田,“田”中却不长作物,有的盛满一池“浊水”,有的又铺着一层“白霜”。原来这竟是一片盐田。
采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囊谦从地理单元上看可视为盆地。澜沧江的上源扎曲自西北向东南斜穿囊谦盆地而过,此外还有子曲、吉曲等澜沧江上源的重要支流也从盆地内流经,所以这里属于澜沧江源区。与长江和黄河源区相比,人们对澜沧江源区的考察和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非常有限,民国初年周希武所着的《玉树调查记》可能是关于这一区域自然状况的最早记叙;而在经济社会人文方面,由于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区域,一直少为正史所关注。这些都令囊谦盐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囊谦县城出发向南行进45公里左右,便可达白扎盐场,这是囊谦县最具代表性,也是产盐品质最高的盐场。白扎盐场坐落在达纳河畔,站在小桥上,左右两侧望去,方方正正形如水田的盐畦,一眼望不到边;沿着小路向山上走,大小不一的圆形盐畦顺着山势铺开,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在囊谦,都是采用引盐泉水入盐畦,卤水经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的方法来制盐的。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