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背后的暗影 太阳能电站, 绿色能源新军团? 还是生态环境的侵扰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6期 作者: 李仲 

标签: 基础地理   工业地理   农业地理   

中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近年来,在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下,中国各地的太阳能电站迅猛发展,如同一个个披挂乌金铠甲的军团,在大地上迅速集结——沙漠、荒野、山地、滩涂、湿地、湖泊……都成为它们的新领地。然而,这些带着“绿色”光环的电站,在带来清洁新能源的同时,也正在引发诸多的争议和忧思。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助力。绿色清洁的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减少大气污染,但在其高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占用、对环境脆弱地区的扰动、回收问题和光污染等。图为河北的一座光伏电站,数不清的光伏板沿着山形铺设起伏,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前的阳光灿烂和山后的暗影,恰如关于太阳能产业的一个耐人寻味的隐喻。

在过往的漫长时光里,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直到今天仍是主要的能源提供者,但其不可再生性以及燃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如地热、水力、太阳能、风能等。

在诸多的新能源“军团”中,太阳能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了全世界的目光——据估算,地球上每秒可获得的太阳能相当于燃烧数百万吨优质煤产生的热量,且阳光普照大地,取之不尽,几乎不受地域限制。

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雷克发现了“光生伏特效应”,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技术由此诞生。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废渣,伴随着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成本迅速降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2000—2016年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自1.25百万千瓦增至304百万千瓦,增长了近300倍。有机构预测,到21世纪中期,世界能源结构中新能源所占有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占据半壁江山,而太阳能将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太阳能发电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目前,中国进入了太阳能电站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西部地区,因为地广人稀且太阳能资源丰沛,一座又一座太阳能电站如阳光下的巨型工业花朵绽放开来。上图为2018年甘肃敦煌地区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太阳能光热塔式发电站,巨大的定日镜群组成了醒目的队列,即便是在航班飞行高度,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它的身型。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卢海林

全球光伏第一国:光伏电站正在中国高速增长

与全球相比,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更为严峻,诸如煤炭、石油等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中国疆域辽阔,特别是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不少地方年日照时间数达到3000—3600小时,有巨大的开发潜能。2007年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清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太阳能发电便是国家战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