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粉笔 延续在家庭作坊中的流彩经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3期 作者: 胡学军 

标签: 基础地理   工业地理   

对于很多人而言,从启蒙教育开始,粉笔就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个人都在老师吱吱喳喳的板书中度过了自己的校园时光,粉笔可以说是我们年少时光中最深刻的记忆。然而,不为大众所知的是我们平日里用的粉笔绝大部分都出自于应城的家庭作坊中。湖北省孝感市下辖的应城市因为拥有丰富的石膏矿藏,生产了全国近80%的粉笔,应城的这些粉笔作坊延续了中国农村自古以来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传统,既是当地人的经济来源,更是他们寄托了诸多情感的所在。
鄂中小城应城生产了全国近80%的粉笔
湖北省孝感市下辖的应城市因拥有丰富的石膏矿藏资源,衍生了众多与石膏相关的产业,粉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就开始制作粉笔,最高时,全村近90%的家庭都以制作粉笔为生,粉笔产量高达9000吨,是名副其实的粉笔村。应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粉笔加工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产业,这些传承在家庭作坊中的粉笔加工,成为了石膏产业链上的特色经济。

在电视剧《大江大河》中,有几个画面让我感觉特别亲切,男主角用家里的墙、柜子的面、路边的水泥板当黑板,用粉笔演算数学题……这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那个时候教学设备远不如现在先进,连一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老师经常拿起粉笔在各种能涂能画的地方上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条件虽然简陋,但却从未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渴望。那个时候就觉得粉笔是一件神奇的东西,能够画出自己想画的各种图案。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样的记忆,从学校拿回粉笔在家和小伙伴们画画,和同学们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一展身手,上课时贪睡被老师用粉笔头砍醒……

粉笔成了我上学时记忆最深刻的物件,那时的我,觉得能用粉笔洋洋洒洒写板书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将粉笔带回家涂涂画画也为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乐趣,能够拥有一盒粉笔就是我童年时代的梦想。虽是如此,但我却从未想过粉笔是从何处来的。直到前些年偶然路过应城黄滩镇,听说附近有个村子生产粉笔,我才知道原来儿时记忆中的粉笔就产自我的家乡。

应城石膏矿占湖北省及全国石膏储量比例

丰富的石膏矿藏    成就了应城膏都美誉

我的家乡在湖北孝感,孝感下辖的应城市拥有丰富的矿藏,汤池、石膏、食盐被称为应城三宝,因此应城素有“膏都盐海”的美称。应城石膏矿开发历史悠久,已有400余年。截至2017年底,应城石膏矿储量累计查明为422470.6千吨,占湖北全省累计查明总量的14.65%。应城为何会有如此规模的石膏矿?据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红军介绍,石膏是地球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生成的矿产,应城石膏矿属于沉积型矿床,为古近系渐新统内陆湖相沉积型矿床。那时,江汉平原一带气候干燥,还是一片封闭的广阔盆地(内陆湖泊),应城处于湖泊边缘,从其北部山地剥蚀下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包括盐分一同进入湖泊,在局部形成咸水湖。其间,盆地经历多次扩大和缩小,咸水湖时而泛涨,时而蒸干,在蒸干期富含硫酸盐的盐水经蒸发浓缩作用达到饱和度后结晶沉淀,形成石膏矿。应城石膏矿埋深度为100—400米,厚度达300米左右,每个膏组延长可达3000米以上,其中纤维石膏产量居全国首位,有“亚洲纤维石膏王国”的美誉,是世界少有的高品质石膏矿。

几百米深的石膏矿井下演绎着鲜为人知的矿工生活
中国是石膏储量大国,各省区几乎都有石膏矿分布,石膏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有热液交代型、沉积型、后生改造型三大类,应城石膏矿属于典型的沉积型石膏矿,其中纤维石膏储量、品位居全国之冠,一级品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的82%,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应城石膏矿埋藏都在100-400米深,矿工们从早上6点到下午6点都在矿井中作业,几百米深的矿井下演绎着矿工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在矿井下劳作、吃饭、休息,终日不见阳光,收入是其他体力劳动者的一到二倍。正是矿工们的辛勤劳作,才使得石膏矿从地下的资源变为了地上的产业。

其实,我知道应城石膏要远比知道应城粉笔早,那时我在镇里上中学,每天得步行三四公里,为了少走路,就等在路边扒顺风车,这里的顺风车就是不停地从应城往云梦火车站拉石膏的货车,它们满载石膏从矿上出来,路况不好,车速也不高,这些车就成了我们几个上学娃的专用校车。正是因为家门口每天都有运石膏的车辆经过,所以我一直想到石膏矿井深处去看看。这一想就是几十年,直到2017年才如愿以偿。由于矿下是危险作业区域,非专业人士不得入内,所以一般人很难有机会进入矿井。那一次,我在朋友的带领下,以帮石膏矿拍照片为由才得以进入井下近300米处,正式有机会与矿工同吃同劳动。经过那次与矿工们的近距离接触,我深知他们工作的不易,早上6点下井,下午6点出井,一天12小时都在矿井中。下井前,他们要准备好一天的水和干粮,每天中午都是在井下简单解决生活问题。矿工们对我说,他们是在同一战线同生死共患难的工友,所以他们的那种情胜过亲兄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里,一个矿工的收入远比其他行业多,而且还是吃商品粮的,所以如果一个家庭能有人进矿,是全家的荣耀。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矿工们的收入却是其他干体力活收入的一两倍,还在井下采矿的矿工,也大多是子承父业。

责任编辑 / 线朝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