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能成为中国的“早餐之都”吗?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1期 作者: 高小蛮 

标签: 基础地理   文化地理   

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而言,早餐可能是最不受重视的一顿饭,而在武汉,早餐却演绎出独特的文化。武汉的早餐以“价格低廉、品种丰富、手艺传统、炉灶现做”的特点,被香港美食家蔡澜冠以“早餐之都”的名号,成为解密这个城市的独特密码。
店铺里的一次性餐盒承载着武汉人的幸福
武汉的早餐品种太过丰富,有近百种,可以一个月吃下来不重样,热干面、牛肉面、豆皮、抄手、葱油饼、糊汤粉、油饼包烧麦、生煎包……一家店铺里就有40多种早餐供人选择,武汉人每天早晨起来纠结的不是有没有早餐吃,而是吃什么。

清晨7点,长江上的渡轮来来往往,江汉关的钟声飘荡在汉口的上空。只要早餐如常,对于武汉人来说,世界仍是那个世界,一切如旧。汉江和长江,像切蛋糕一样把武汉分成了“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其中汉口商贾繁盛、有租界历史,早餐名店分布最为密集。隔江而居的人们,周末宁愿耗费往返1个小时的时光,穿越长江隧道,去汉口吃一顿让自己满意的早餐。

在汉口老城区胜利街与合作路的交叉街角,有一座半弧形的红砖斑驳旧楼,外墙上书“武汉市土产批发部”,下挂“三镇民生甜食馆”的红色招牌,被油烟熏得“包浆浓厚”的门牌前,人车交织,拥挤嘈杂如春运……一顺墙大锅小灶里蒸炸食物的香气,缓缓流淌到街上,勾动着路人的饥肠。

小宽 美食记者 专栏作家
坐在路边大口吃热干面的确是进入武汉的最佳方式。
武汉人往往习惯从一碗热干面开始一天的生活。在武汉的街头,散落着大量的面馆,生意好的,需要排上长长的队伍,为的只是三块五一碗的热干面。走在路上,即便尘土漫天,也能见到时尚的姑娘小伙一边疾驰一边吃热干面的情景。而武汉的公交车司机在等红灯的时候大吃热干面,也是武汉街头文化的一景。事实上,在武汉过早的食物很丰盛,还有面窝、豆皮……在户部巷和首义园这种小吃集散地,数十种早餐小吃摆在面前,令人应接不暇,然而坐在路边大口吃热干面的确是进入这个城市的最佳方式。

早餐品种吃一个月不重样

汉口老城这家有着61年历史的老字号总店,味道“比任何一家分店都要好”。它是武汉人“过早”的“活博物馆”,过早是武汉人对吃早餐的俗称。在这里你几乎可以品尝到约八成的武汉早餐品种——热干面、生煎包、牛肉粉、糊米酒、豆皮、蒸饺、面窝、重油烧麦、鸡冠饺……

没有民间或官方统计过武汉的早餐品种究竟有多少,但“吃一个月不重样”是能轻松做到的。仔细分析品种,除了热干面、豆皮、糊汤粉、面窝、糊米酒等一批武汉根红苗正、土生土长的传统小吃外,还有糯米包油条、灌汤包等外来货。武汉的早餐以“价格低廉、品种丰富、手艺传统、炉灶现做”的特点,赢得了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冠以的“早餐之都”的名号。

责任编辑 / 康静 张璇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王苡萱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