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

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牧民胡马西一家,正骑马赶着羊群走在转场的途中。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依据利用时间、不同地区而分为不同的季节牧场,以三季牧场为主,四季牧场和两季牧场为辅。牧民遵循“逐水草而居”的规律,一年中要在不同的地区来回迁徙。阿勒泰属于四季牧场,其中夏牧场分布在中、高山带的上下。冬牧场(牧民称“冬窝子”)主要分布在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带的草原与荒漠草地上,在有些地区也分布在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冬牧场一般温暖、避风、向阳,有利于牲畜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在四季牧歌中,冬牧场是叙事最为沉重的部分
在新疆,羊是衡量一个地区美誉度的重要指标,经常会有哪里的羊肉最美味的名誉之争。争论中,阿勒泰与伊犁这两个地区常常“狭路相逢”,被提及得最多,看来伊犁大草原的对手非阿勒泰莫属,也说明阿勒泰的牧业在新疆占有显赫地位。
新疆被天山一分为二,天山以南被称为南疆,那里气候干燥温暖,光热资源富集,主要为绿洲农业区;天山以北被称为北疆(阿勒泰与伊犁都位于北疆),气候温润,降水丰沛,是传统的牧业区。一农一牧,构成了新疆千百年社会生产形态的大格局。

对于牧民在冬季前往冬牧场的转场,外界往往所知甚少
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就要打点行囊,赶着牲畜,带着家人,长途跋涉,赶往冬牧场。这是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牧民毛林一家,在将所需物资装载在骆驼背上。
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就要打点行囊,赶着牲畜,带着家人,长途跋涉,赶往冬牧场。这是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牧民毛林一家,在将所需物资装载在骆驼背上。
新疆的地貌常被简单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其中三山中的一山,便是位于阿勒泰地区的阿尔泰山,这座在中国境内绵延500多公里的大山,海拔2300米以上的山地草甸和亚高山草甸带,是举世公认的优良夏牧场。
千百年来,生活在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每年3月中旬,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牧民赶着牲畜从冬牧场一直向北游牧;4月初进入春秋牧场,开始接羔;6月向阿尔泰山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山区降雪,牧民将牛羊向山外驱赶,开始从北往南游牧;10月初,南下回到春秋牧场;11月下旬或12月初,再次转回到冬牧场。这样的循环,年复一年,每年长途跋涉,最长的转场要走近1000公里。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Ta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