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新金山”的中国人 不同寻常的“下南洋”传奇
提起“南洋”,通常多指东南亚一带。有学者考证,早在汉唐时代,中国人即已开辟出游弋至印度洋的航路。宋元以降,东南沿海开始有商人移居南洋。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南洋地区聚居的以闽粤移民为主的华人日益增多。19世纪中叶,随着清朝海禁结束,面对凋敝的乡村经济和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为了谋生和追寻财富,大量东南沿海居民以自由民及契约劳工身份等陆续漂洋过海,催生出轰轰烈烈又充满艰辛的下南洋大潮。

拍摄时间/1906年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亨利· 文克尔曼
奥克兰图书馆
乔治·格雷特藏集:1-W1412
一条少有人行的“下南洋”之路
实际上,在上述的狭义“南洋”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义的“南洋”,指向更加遥远的南半球,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的南太平洋诸岛。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遣特使巡察“南洋”华人社会和贸易情况,足迹便远达澳洲。1908年,驻京德国公使也曾请求清政府外务部在萨摩亚设立领事馆以管理当地已出现的契约华工。
最早成批抵达这里的华人多为前往澳大利亚的福建籍牧场劳工。不过,在19世纪中期澳新先后发现储量丰富的金矿后,华人主体便陡变为广东籍。这一转变与更早时期美洲加利福尼亚兴起的淘金热有关——当时远赴美洲的淘金者多为广东人,尤以四邑人居多(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一带)。澳新金矿横空出世后,富于冒险精神和财富嗅觉的广东籍矿工便一脉相承,纷至沓来,并将这里称为“新金山”,以区别于美洲的“旧金山”。相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金矿发现更晚,路途也更为遥远。然而,财富梦想还是吸引着华人淘金者不畏洋路凶险,追寻而来。在淘金大潮落幕之后,华工后裔及新的“下南洋”闯荡者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在诸多方面对新西兰产生了影响。
自2004年开始,笔者着手于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及现状的研究,有幸结识并访谈过多位早期华人社团领袖的后裔,并三赴广东侨乡实地考察。往复于历史与现实间,对“新金山”特别是新西兰华人群体历史的理解不断深入。新西兰华人跨越两个世纪的漫长往事、珍贵记忆以及他们绵延的乡愁也渐渐抖落尘封,以更完整清晰的面目在眼前一一呈现。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