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水下考古
除了文物,我们还收获了什么?
2015年9月17日,辽宁省丹东市黄海海域。
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海风不大,看起来又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工作日。早餐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水下考古调查队队长周春水和队员们各司其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时,一名队员匆匆过来,将一块小瓷片递给他,并说道:“上面有字,是在这两天抽沙暴露出来的位置发现的。”周春水拿过来,第一眼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他倾斜一下角度,看清楚了瓷片上的字之后,二话没说,起身就穿戴起潜水设备,下水潜往发现瓷片的位置。

黄海的波涛之下,从潜水员的水下手电射出的灯光穿过蓝绿色的海水,停留在一件锈蚀严重,已经成为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物体上。通过仔细查看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沉没于丹东海域的四艘北洋海军军舰的照片、图纸等资料,并经过仔细比对可见部分的形状、结构等细节,专家们最终断定这是北洋海军沉舰“致远”上的小艇吊杆支座。这也是“致远”舰沉船残骸上为数不多的被泥沙覆盖相对较浅的一个部件。“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共获得出水文物429件,主要来自于沉船舷侧外围抽沙区域,以及散落于海床表面(含舱内)浅层文物的提取。
这是因为,见到这个瓷片上的字样后,周春水顿时回想起,他曾经在一尊瓷盘上见过类似的文字。那是现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清朝年间北洋海军“靖远”舰上的一尊瓷盘,在盘子中央用篆文写有“靖远”舰舰徽的字样。那尊瓷盘系“靖远”舰管带(舰长)叶祖的后人捐赠,是当时舰船上标配的餐盘,也是少数可以直接证明舰船身份的物品之一。而“致远”舰与“靖远”是同型号的姊妹舰,从结构设计,到配备的武器、日常用品都非常相似。北洋海军作为一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化军事力量,方方面面都透着一个“洋”字:教官是洋员,口令是英语,用的是西药,吃的是西餐……比如一位洋员就记载了1888年在舰队中过圣诞节的晚宴菜单,其中包括烤牛排、沙拉、布丁等西餐菜肴。可以想见,当时舰队的官兵们用着带有本舰舰徽字样的英伦骨瓷餐具,挥动着银质刀叉,一边小酌着白兰地,一边享用着美味烤牛排的场景。

黄海海战刚刚结束之后,日本人就打起了“致远”舰沉船的主意,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过打捞申请。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搜寻、打捞工作,但均未能确定“致远”舰的沉没位置。2013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搜寻“致远”舰沉船,由于人工潜水搜寻难度高,加上当地水下能见度低,所以水下考古队最终需要借助多波束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呐、磁力仪等物探手段,才最终精准定位了沉船遗址的位置。


不过,周春水可顾不上想这么多。当时,这位“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调查队队长的脑子里,翻来覆去想的只有那个不太完整的篆文字。“丹东一号”是位于辽宁丹东的黄海海域一艘沉船残骸的名字。2014年,它被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水下考古调查队发现,体量大约1600吨。后来,它被确定为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军舰,其特征与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军舰的特征相符。考古队按沉船所在海域位置,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