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国宝为邻被大熊猫的光环 所掩盖的真实卧龙

除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物种大熊猫之外,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箭竹林中也能看到另一种珍稀哺乳动物——小熊猫的身影。小熊猫同样是食肉目中一种食性高度特化的物种,主要食物与大熊猫相似,以竹叶为主,为了咀嚼坚韧的高纤维食物,小熊猫与大熊猫演化出了一些相似的解剖结构,如粗壮的颧弓和多瘤突的颊齿等。化石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名字中都有“熊猫”,而且食性相近,这两个物种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却相去甚远,二者在食性上的相似性是趋同进化的结果。相比于习惯独来独往的大熊猫,小熊猫有时会三五成群活动,偶尔也会独自攀上高处觅食。
在中国,大熊猫是家喻户晓的国宝级动物,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是它们的故乡。大熊猫与卧龙之间,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固化的链接。这种链接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卧龙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刚好55年。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西南部,离成都很近,只有140余公里。天气好的时候,从成都市区就能够看到与卧龙毗邻的邛崃山脉最高峰——四姑娘山。2008年汶川大地震过后,灾后重建的公路基本上都是从山脉底部打通隧道洞穿而过,路就更近了。所以作为一个中国大城市的居民来说,成都人是很幸福的,只需两个多小时就能抵达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车子一过都江堰,开始进入群山,成都平原的雾霾被大山阻隔,空气开始变得洁净起来。过了映秀转到卧龙所在的山谷,蓝天白云,以及直接而强烈的阳光就直观地宣告:你已经离开四川盆地,正式进入青藏高原的边缘。

为了监控保护区内大熊猫的数量和活动规律,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大熊猫的典型生境及活动区域内布设了很多红外照相机。


卧龙:“伞护种”大熊猫和其他物种的理想栖息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所在的邛崃山脉腹地,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部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保护区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海拔落差极大,最高点和最低点的相对高差达到5100米。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植被丰茂、云雾缭绕,沿着不同的海拔梯度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气候垂直带谱和植被类型。大熊猫的发现者——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当年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这片土地的:“如我预料的那样,这里虽然离成都不算遥远,但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是一个封闭的、原始的、不受朝廷管辖的部落……这里的高山和河谷被原始森林覆盖,使当地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
1869年3月,身着清朝官服的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坐着轿子从成都经大邑县到芦山县,辗转来到了雅安宝兴县东河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这里的第四代神父。同时,戴维神父也是一位博物学家,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他喜欢并善于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自1862年至1874年,戴维在中国住了12年,他在中国各地共发现了68种鸟类、100多种昆虫、多种植物和哺乳动物,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大熊猫。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