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断”横断断出新天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8年第10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横断山脉,既是东西向交通的阻碍,也是文化、经济的纽带
从成都向西望是重重山脉,那么想西去拉萨该怎么走?如果没有飞机、汽车,要如何翻越这眼前的崇山峻岭?清朝末年,黄懋材奉命从成都出发去西藏然后转去印度考察时就碰上了这个难题:这哪里是路,哪里是山?这山川翻过一重又是一重,南北纵贯,东西骈列,根本就是“横断山”啊!没有一座山脉能够单独当得起“横断山”这个名头,从四川盆地边的岷山到青藏高原那头的伯舒拉岭,其间南北向平行排列着数条大山大河,翻过一重山,越过一条河,接下来又是一重山、一条河——高山深谷相间,横断东西,纵贯南北,这才是横断山。横断山区地形起伏极高,海拔落差最高能达到5000—6000米,但是山再高,山路再难行,也挡不住人们交流的愿望。虽然横断山看来就像一重重屏障,但是山间是有一道道小支流沟通东西的。河流、冰川侵蚀了山体,在山脊上留下低矮的垭口,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的天然通道。但是不得不承认,横断山虽然没有隔绝东西两侧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极大地限制了交流的规模和频次,使得东西两边的文化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也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廖铁军

要理解横断山,最好先去成都遥望雪山

要理解横断山,最好先了解一件与成都有关系的事。这件事可以称之为“在成都看雪山”。2017年6月5日,成都西边雪山群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一瞬间,在成都能望见海拔7556米的贡嘎雪峰、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等众多的雪峰这件事轰动一时。后来成都人成立了一个“在成都遥望雪山”的公众号,几百人加入,其后在成都拍摄的一系列西边的雪峰、雪岭的图片纷纷在这个公众号上亮相。人们终于明白了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西岭并不是特指一座山,而是泛指成都西边在城里就能望得见的重重山峦,和后面如屏障般的雪山群。其实杜甫看到的“西岭千秋雪”就是成都西边的天际线。

我说的这件事与横断山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因为成都人看到的这些雪山就是横断山的一部分,今天被人们欣赏的那勾画出成都西边天际线的雪峰群,正是横断山中最难通行的部分,非得找到低矮的垭口才能通过。我觉得站在成都的高楼上遥望西边的雪山才能深深地体验到“横断山”中的“横断”两个字的分量。

横断山的高山深谷中,共有六江并流
横断山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就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平行相间。总体来说,横断山区域共有平行的7条山脉和6条大江,从东到西,分别是岷山、邛崃山、大雪山—贡嘎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这7条山脉,与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6条大江。如果仅从地貌角度考虑,横断山的西界就是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一线,东界是岷山,北界大约在石渠—若尔盖一线,南界沿着山文线走势大约能延伸到国境。关于横断山的地貌南界,专家学者有着不同意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李炳元研究员认为,横断山的南部界线在云南保山—大理—丽江—四川西昌一线,其根据是:横断山山脉顶部的海拔大致都在4000米以上,留有古夷平面的特征,但是云南大理到国境的这一段山体海拔仅在2000米左右,从地貌上来看不具有“高山深谷”的横断山特色。从“大横断”的角度看,“高山深谷”是属于横断山的特性,但并非是横断山的唯一属性。我们要理解横断山,更需要考虑到多民族、多元化在这里的形成和演变,更需要认识到动植物演化、物种多样性对这里的影响。将生物、环境、人文等元素综合在一起考虑,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大横断”,因此横断山南界约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四川攀枝花一带,包括了金沙江与雅砻江、岷江南端的小相岭、大凉山等地。

这些大山大河好像接到了指令:向南转

在成都的高楼上看着西边的雪山,为什么最能体会横断山的意义呢?

一是对“横”的理解。在中国,“横”字在地理上指东西方向,“纵”指南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所谓“合纵连横”之术,其“合纵”是南北联合,“连横”是东西结盟的意思。另外,在日常语言中,“横”表水平,“纵”是竖直;横断山中的横断其实是“断”横,就是“竖直”把“横着”的断开了。成都西边的雪山群正是“合纵”一系列南北向的山脉让其集成一束,把东西方向的“连横”断开。其实东西方向并没有被大山断开,而是发生了一次集体转向:东西方向的大山可以说是好像接到了什么指令,一起转向,转成了一系列南北向的山脉。从东面来的秦岭、大巴山,从西边来的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一起向南转向,伴随这些大山转向的还有大山之间的一条条大河。这些转成了南北方向的一系列平行的大山大河并没有断了东西向的山,既然横断断的不是山,那断的是什么呢?断的是东西方向交流的路。据说“横断山”这个山名的来历是这样的:清朝一位名叫黄懋材的官员,他受四川总督丁宝桢的指派去西藏,面对横在面前的一道道大山大河,他发出了“这些山真是横断山”的感慨。显然,这是一句感叹句,叹行路之难。

责任编辑 / 祁滢 金畅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