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西南宜居地带 三大地貌单元交会留给国人的财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8年第08期 作者: 左凌仁 

标签: 基础地理   地质地理   

在我国西南的三大地貌单元——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会地带,隐藏着一个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宜居地带。在这片海拔1200—2300米的西部山地,很多地方都像昆明一样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环境优良,却没有昆明的喧嚣。近年来,随着康养概念的大行其道,这个宜居地带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逐渐成为东部人所关注的康养胜地。
中国的山水崇拜文化,使依山傍水成为人居环境选择的重要准则
秋日的都江堰,岷江之水、青城之山聚合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自古以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山水崇拜文化,依山傍水成为人居环境选择和建设的重要准则。自然山水在中国的传统人居文化中,拥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比拟的地位和意义。

由于工作关系,前几年夏天我几乎都是在青藏高原度过的,那种远离酷热包围、凉爽宜人的体验,让我每每在夏天酷暑来临时,总会有一个念头浮现在脑海里:“到高原去!”

避暑(包括避寒),是一个在我国持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和行为。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先人们就开始追求在更舒适的气温区生活。他们想了许多办法避开炎热或寒冷,到体感温度更舒适的异地去暂居。而当时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更多的是以避暑为主。因为要想避暑,到距离较近的高地就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而避寒,则需要通过跨越数个纬度的迁移才能实现,所以北方多数是“猫冬”。

西南宜居地带,日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含金量极高的康养胜地
在中国三大地貌单元——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会地带,有一个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宜居地带,在这片海拔1200—2300米的地区,冬暖夏凉,寒暑皆宜,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良。

无论是避暑或避寒,其实我们躲避的都是季风

中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特别是热力作用的差异,所以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我国大陆都会受季风的影响。在夏季,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和源于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会从南至北持续影响我国大陆长达4个月之久,夏日的炎热天气便由此而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所以夏天也被称作“苦夏”;在冬季,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以蒙古为中心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会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它控制之下,人们就要面对或干冷、或阴冷的天气。所以,所谓的夏天避暑、冬天避寒,我们其实都是在躲避季风和它们所带来的不适影响。

四川雅安市
清晨,四川雅安市蒙顶山的茶园被自然植被环绕,沐浴在晨雾之中。茶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休闲文化产品之一,现如今已成为健康生活的代名词。很多地方借助其悠久的茶叶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个个宜居、宜游、宜养、宜商的名胜之地。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黄健

古代帝王财力雄厚,威权四方,所以他们往往在首都附近建筑离宫别苑,以供享乐游玩,其中一些更是专为避暑度假而建的行宫。如汉武帝在甘泉山建造“夏宫”——甘泉宫;唐太宗将隋朝仁寿宫修复扩建为避暑之用的九成宫;着名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及处理政务的夏宫。官宦、富商与文士墨客没有离宫可供避暑,所以酷暑时节,他们中的富有者会选择林木荫郁、风景优美的山间建造别墅暂居。没能力修建别墅的人,则多选择寄居在山间庙宇之中消暑。“天下名山僧占多”,寺庙古刹多选山林清秀之处,以助皈依之心。所以这些庙宇也是绝佳的避暑之地。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张妍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