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亚周边,其他民族也有一妻多夫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8年第04期 作者: 赵丽明 

标签: 文化地理   

与世隔绝的争伍村,保留下古老东巴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下古老的婚俗

2011年我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中国西南濒危文字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国家重大社科项目,行走在川滇交界处无量河高崖岸边的小路上,要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庄赶往几十公里外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另一个村庄。

争伍是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所辖的一个自然村。2011年时全村52户,全部为纳西族,有近一半的家庭是一妻多夫,而老一辈几乎全部都是一妻多夫。他们把一妻多夫生活认为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非常自然、和谐地遵循这种传统家庭模式至今。

横断山中的这些村庄,特别是修筑在悬崖之上的,不通公路,我和向导只能骑着马走在千百年来人和马一步步踩出来的马帮路上。时值正午,拐过一道山,一座“古堡”——悬崖之巅参差错落的土掌房依山而建,连绵叠加成“堡”——赫然扑入眼帘。村口或站或坐着几位老人,着麻布长衫打绑腿,头顶油黑的瓜皮帽,戒备地看着我。我万分惊诧,觉得自己好像是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与他们之间不仅隔着空间也相隔了近百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计划外的地点,所以我们没有进村,只在村口稍事休息后就继续赶路。走了一段路,我们遇到了一位穿“干部装”的男子,他会说汉话,听说我们是调查民族文化和文字的,就热情地挽留起来:“我们村很古老,和俄亚一样(当时俄亚大村因为纳西族文化已经小有名气),是‘小俄亚’,你们来住几天吧。”禁不住他的盛情邀请,我们跟着他前往他口中的“小俄亚”,结果发现就是正午时分路过的那个村子。

依吉乡中几个留存着一妻多夫婚俗的山村
在进行语言文字调查途中,作者赵丽明在离俄亚大村不远的依吉乡,偶遇了多个至今仍然存在着一妻多夫婚俗的村庄,其中既有纳西族,也有普米族以及被民族识别为蒙古族的摩梭人。

这个村子名叫“争伍”,是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在我们之前几乎完全不为外人所知,许多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标注。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纳西文化保存相当完好,小小的村子里竟有11位东巴,每位老东巴都收藏有几百部成系统的古老经书。而在我们埋头研究文献几天后,又有了另一个惊奇的发现——这里竟然盛行一妻多夫制的婚姻!全村54户人家中,爷爷奶奶辈的人几乎都是一妻多夫;而中年一代,也有超过半数的家庭是一妻多夫家庭。

责任编辑 / 张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