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选择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8年第03期

标签:

作为春节后的第一期,封面选择是在编辑部的同事们刚回来工作不久之后开始进行的。看到本期的候选封面,大家颇有精神一振之感,发现原来惊艳的封面对于“节日综合征”也有疗效。

封面一是一种黏菌。之所以叫“黏菌”,是因为它在生长期内有一段时间会呈现出黏糊糊的质地。更有趣的是,虽然看起来像真菌,但是其实它会“爬”,和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真菌更近。这张封面既有话题性,又在唤起美感方面表现得十分出众,不过遗憾的是,此前已经做过几期菌类的稿件,人们对菌类的图片已经十分熟悉,虽然此菌非彼菌,但由于外形的相似度太高,只能委屈它退居内页了。

封面二是南迦帕尔巴特峰的冰川。在全球14座8000米级雪山中,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攀登死亡率排名第三,被称为“杀人峰”。它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名气原本只在登山者中流传,更多普通中国人知道它是因为2013年在这里发生的恐怖袭击惨案,两名中国登山人在此遇害。此次,中国登山人张梁成功登顶此峰,并由此完成了登顶全部14座8000米级雪山的壮举。这张图片成功地表现了登山者历经艰险后在视觉上得到的奖励——南迦峰上极为壮美的冰川景象。不过,作为封面,它的色调稍显暗淡,被遗憾地放弃了。

封面三是鳗鱼的幼体。当海洋生物幼体的图片第一次出现在编辑部的大屏幕上时,大家就惊叹于它们的神奇和美丽。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中,它们就像梦幻中的生物般熠熠发光,颠覆着我们的固有认知——它们跟成年后的样子太不同了。有同事说,这些图片让他想唱“夜海中最亮的星”。鳗鱼年幼时身体透明,如果没有灯光,它会瞬间“隐身”。这次,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的镜头不但找到了它,而且成功捕捉到了它蜷成一圈的一瞬。这张照片在编辑部获得了很高的人气,然而,它的美感十分个性化,是否适合作为封面?这个话题引起了讨论,几经斟酌,大家将目光转向了下一张。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