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土 重建黄土高原的生态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10期

在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中,修建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四种主要方法。梯田主要通过平整土地和减少坡长来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淤地坝则能够直接拦截沟谷泥沙、淤地造田,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则是通过增加植被盖度来减少土壤流失。图为甘肃东部黄土高原上光影掩映下的梯田。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杜雨林
西海固的雨季
9月初的傍晚,阴雨连绵,山川润湿,生起一股寒意。苏正喜说,现在雨多了,半个多月都在下雨,山川都绿了。凝视着车窗外的景象,我说:烟雨蒙蒙,草木青绿,还真有几分南方山区的意味。
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我们乘坐的小车,行驶在西吉县白崖乡至海原县李俊乡的道路上。这里是宁夏南部“西海固”核心区,地形破碎,40年前曾以极度干旱和“苦瘠甲天下”闻名,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评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我来得不巧,适逢雨季,田野玉米青黄,山坡杂草丛生,不少山头还覆盖着苍翠的小松林,绿意盎然。我没有看到传说中焦渴的西海固。
苏正喜是西吉县博物馆副研究员,57岁,回族,熟知当地历史。据他介绍,西吉县1949年没有一片树林;1960年山里的榆树皮都吃光了;1970年前后,八九岁的女孩还在光屁股,一家五六口一年只有180斤的口粮;改革开放后老百姓才吃饱饭;1996年后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转,生态也开始好转,西吉县再也没有光头山了。我们今天所走的白崖、沙沟一带,植被状况还算是比较差的。

我们拐下县道,来到白崖乡半子沟村故址。半个多月前,半子沟全村317户1328人搬到了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政府为他们建好了一个新村,每家拥有一座院子,配备了网络、天然气和自来水管道等设施,人均拥有18平方米住房和一亩水浇地。苏正喜说,西吉县迁到银川等地的生态移民有数万人,那边的人回信说很好,白花花的水尽管流,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这边很多穷困村都想移民。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