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双子河
黄河伸出的臂弯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10期 作者: 陈惊鸿 

标签: 基础地理   水文地理   考古地理   

伊洛河,黄河的重要支流。这条双子河拥抱着中原腹地,比厚重的渭河多了几许婉约,比丰饶的汾河添了一分清丽。它哺育了华夏文明的婴孩时期,被誉为东方的“两河流域”。
钟灵毓秀地河图洛书乡
在河口交汇处,黄河水浊,伊洛水清,加之流速不匀,清澈的伊洛河水在混浊的黄河水中形成一条S形曲线。这片山河也是“河出图,洛出书”之地。伊洛河的子民们沿着黄河及后来的大运河,下可达山东、河北、江淮诸地,上则可达关中及河东等地区。

说起伊洛河,很多人并不熟悉。可如果说到河图洛书,说起曹植神光离合的《洛神赋》,说起古都洛阳、曲水流觞,以及龙门石窟、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无不光耀古今,而它们,都是伊洛河的孩子。

有考古学者称,伊洛河畔诞生了最早的“中国”,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之域——900里水路,流淌着从旧石器时代便已汩汩而出的文明源流。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张衡在涛声中观测天象,蔡伦在水滨造纸;伊洛河的清流一路流淌出《诗经》、建安文章和唐诗宋词。由此,伊洛河被一些历史学家盛赞为“东方的两河流域”。

《洛神赋》洛河赠给中国的千古之美
在洛水的神光离合之中,曹植写下了光耀千古的《洛神赋》。这位“仿佛兮若清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洛水女神,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缥缈超逸之美的代名词。后东晋顾恺之受此赋感召,创作了同样流传千古的《洛神赋图》。图为《洛神赋图》的片段。

伊洛河的怀抱中,华夏文明的婴孩牙牙学语

伊洛河,黄河下游南岸的重要支流,全长447公里。由洛河和伊河组成,是典型的双子河。从中国地图上看,伊洛河很像是强壮的黄河伸出的一双手臂,殷切地探向中原腹地。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