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黄河 在黄河畔找寻中国文明的主干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10期

考古人说:这么多卜骨为何扔在这里?

考古人说:这是“龙”吗?
2002年春,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一座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绿松石原来应是粘嵌在木、革之类有机物上。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整器长约70厘米。

这一至少由两种动物形象组合而成,精工造就、不见于自然界的灵物,当然会诱发出人们关于“龙”的丰富联想。有学者认为这应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应系宗庙管理人员在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日本学者把它直接称为“龙杖”或“龙形杖”,一种特殊的权杖。有学者则认为这是早期的旌旗,其上装饰升龙的形象。以死者生前所用旌旗履盖于尸体之上,应是早期旌旗制度的反映。《诗经》中记述周王祭祀于宗庙,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描写,与该墓中龙牌和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墓主人应是供职于王朝的巫师,其所佩龙旌具有引领亡灵升天的宗教意义。

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总体上看,二里头文化正处在早期龙形象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奠基与转折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社会文化整合,本来具有多源性特征的龙形象也规范划一,并逐渐抽象化和神秘化,作为兽面纹(“饕餮纹”)固定下来,成为最重要的装饰主题。而以绿松石龙形器、嵌绿松石铜牌饰为代表的二里头都邑所见龙形象,都为后来的王朝文化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母题的先河。
供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头工作队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