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天上来”到“入海流”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10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基础地理   地质地理   

每年杂志10月号的内容选择都是一个很费周折的事情,因为我们10月号一直追求的是做成一个品牌。杂志改版20年了,10月号确实成了一个品牌,从《选美中国》、《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到《穿越内蒙古高原》、《新新疆》……今年10月号选题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初我们确定了做“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内容确实丰厚,值得我们拿出10月号来做。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仅仅做黄土高原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上黄河。这不仅从逻辑上讲是合理的,甚至从市场角度讲也是如此。我相信读者喜欢看到的是“黄河 黄土”,而不仅仅是“黄土”。
“黄河入海流”总能将人们的思绪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浑浊的黄河水汇入到清澈的渤海海水中,海面上形成了一条明晰的界线。在古人描写黄河的诗句中,不乏“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这样的佳句,它们大都意境辽阔高远,总能将人们的思绪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事实上,黄河从青藏高原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一路汇聚了众多支流的水量,逐渐壮大奔腾,最后奔流入海。它流经了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将这三大阶梯有机串联起来,滋养着沿岸地区的人民,无愧于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称号。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李忠

黄土高原:上帝给中国人精心准备的礼物

黄土高原是一个多么独特的地理单元,如此广大深厚的黄土堆积也是全世界罕见的,它好像是上帝给我们精心准备的一件礼物。它的出现,展示的是一系列气候和地质事件组成的一个完美链条:先是在干旱地区,无论是河流搬移来的还是岩石就地风化的,总之要有大片沙漠出现,提供物质来源——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这些沙漠真就出现了;接下来,要有季风吹送,季风把沙漠里的沙吹起来,搬运到空中,然后根据粒径的大小分选,再把它们沉降到地面上。亚洲季风出现了,沙尘暴出现了,它们把沙漠里的沙带到空中,经过分选,逐次地落下来,就形成了黄土高原。

携着泥沙奔腾汹涌的壶口瀑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流经山西与陕西交界的壶口,河道骤然收缩变窄,从落差最高达50米的陡崖倾泻而下,形成巨大的黄色瀑布,水珠飞溅,声势浩大。壶口瀑布汹涌澎拜、怒吼咆哮、奔腾不息的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启发了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交响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灵感。

其实黄土高原能在现今的位置形成,也与四周的大山有关,这些大山拦截了季风搬运的黄土,让它们沉降堆积在今天的位置。这些大山,南有秦岭,东有太行,西边则敞开口子,那是季风带来黄土的方向,有一座贺兰山,也是西边平缓,不构成阻挡。北面的阴山另有作用,当文明出现的时候,它挡住北面寒冷的朔风,呵护着襁褓中的“婴儿”度过寒冬。

“舞台”搭好了,人该上场了。人类来到黄土高原后,发现这里简直是天堂:平坦的草原上分布着稀疏的树木,间或有一些并不高大、树木繁茂的山出现在远方。气候温和干燥,远离湿热和瘴气。最爽的是脚下的土地,疏松透气,最适合他们手中的木棍和石器来挖掘。尤其是住处,解决起来是如此便捷——拿着木棍或石头,找一处山坡,一会儿就能掏出一个洞来,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现在在黄土高原考古发掘出的一些新石器时期遗址,如青海喇家遗址、陕西榆林石峁遗址等,都发现了窑洞式建筑)……最让他们惬意的是,这里容易保存食物,无论是肉食还是植物果实,放在那里经久不坏(在湿润地区住过的人都知道,保存食物不腐是何等艰难)。他们把到处可见的狗尾草驯化成了粟、糜、稷……农业在这里找到了最适宜的舞台,因为这里的黄土深厚。而且无论土层多厚,哪怕几百米,它的品质都是一样的好,因为它们是风从远方沙漠带来的,里面富含各种营养元素,并且在空中经过了充分搅拌,落在大地上,经过一次次、一层层百万年、数十万年才堆积起来的。在这个堆积的过程中,草、灌丛、树木在其上生长过,还有各种生物在其中生活过,因此在黄土中,你能发现蜗牛、昆虫、植物根系等动植物的踪迹……

因此,黄土与其他土壤是不一样的,它是自带营养,从上到下都是天然的土壤。尽管经历了风蚀、水蚀……每年它都在被一层层地剥走,千万年来祖祖辈辈在耕种它,但它还是原初那个样子。这就是黄土。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图片编辑 / 宋文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