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习俗认识傣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08期 作者: 段兆顺 

标签: 文化地理   

“赕”(音dǎn)是指古代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用财物进行赎罪的一种习俗,现在主要是指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向佛教寺院奉献财物以求消灾赐福的习俗。傣族认为今生财富是前生赕下来的,来生要想享受荣华富贵就必须在今生赕下。所以傣族人一生都在不停地赕,赕文化贯穿了傣族人的精神世界。

玉腊和几位中年傣族妇女在两棵茂盛的榕树下堆着一座沙塔,不远处的佛塔西丽宰勐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玉腊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占宰村的村民,今天对于她们村子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为了这座沙塔,玉腊从前一天下午就开始忙碌,不但从河滩上拉来沙子,还采来各种植物的叶片和花朵装饰沙塔。尽管沙塔只是临时性的,但她们依然堆得很虔诚、很认真,每一捧沙里都寄托着无尽期盼。

上午10点多,越来越多的人向着西丽宰勐塔聚了过来。对西丽宰勐塔来说,今天将是热闹的一天,因为今天是它的生日,不只是西丽宰勐塔所在的曼占宰村,附近许多村寨的傣族群众都会到来,为其过一个隆重而热闹的“生日”。而这个生日,在当地傣族村民中有个专有名词叫“赕塔”。

赕文化在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深入人心
图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海县勐遮镇东迈总佛寺内举行的“赕毫干”仪式。“赕”在傣族聚居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词汇,是信徒们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佛,把财物捐献给佛门的行为。参加“赕毫干”的信徒们沿着路排成长队,波章敲着芒锣,在赕的队伍中收受赕物和钱币。

音响里不断传出大佛爷念经的祈祷声,西丽宰勐塔被笼罩在袅袅佛音中。越来越多的傣族村民抬着各式各样的供品来到西丽宰勐塔前,整理好供品后脱去鞋子,抬着经幡、纸花(用鲜花或纸花扎在架子上的物件,当地人统称为纸花),捧着蜡条、钱物等,赤脚踏上冰凉的地面,然后沿顺时针方向绕佛塔三圈。

塔四周的基座上,有四个佛龛,村民每经过一次都要奉上蜡条、纸币等。纸币并不是冥币,而是真正的人民币,金额以五角、一元钱居多。蜡条与我们常见的香类似,使用蜂蜡和棉线制成。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