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变游轮
“地球村”的升级换代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05期 作者: 赵强 

标签: 交通地理   

超级游轮已悄然出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度假计划中。那些价格不菲的邮轮旅游产品,吸引着大批想用几天时间感受一场富足奢华享受的人们。旅游产品单上的“邮轮”,其原型就是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邮轮”——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泰坦尼克号”。从“邮轮”演化到“游轮”的全过程,混杂着人类欲望的满足、世界版图的开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今天的“超级游轮”,就是一个“地球村”。
在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上,一群企鹅目送着一艘搭载着观光游客的邮轮,南极航线已经成为一条着名的邮轮旅游航线了。然而就在半个世纪以前,邮轮还是作为日常交通运输工具往来于各大洲港口之间,世界上有无数伤心离别都曾发生在邮轮离开港口的时候。

凡人眼中,人类的过往就是一部发挥聪明才智、探索未知世界、打造美好生活的文明史。哪天,当你如约登上超级游轮远航大洋,体验曼妙之际,可会去琢磨游轮在这部文明史中扮演了何等角色。

从“黑球线”开始的邮轮时代

轮船和远洋班船都诞生在19世纪初。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机带动明轮拨水的轮船,由于性能稳定,被用于哈得孙河航班;1822年,轮船开始用于英吉利海峡航班。

1966年,美国当时的挪威加勒比公司的首艘完全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向日号”邮轮的下水成为现代邮轮业务正式开展的标志。邮轮从以客运为主要目的转为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进行发展。图为在阿拉斯加的冰川湾巡游的邮轮,人们靠在甲板上的躺椅中就可以饱览天涯海角的美景。

直到19世纪初年,北大西洋上船的开行仍然处于不可预测的状态。无论货舱还是客舱,只要是半载状态,那船就至少会在港口再停留一两个星期。这一切于1818年被改写,在一群纽约商人的召唤下,侨居美国17年的英国商人杰里米亚·汤普森(Jeremiah Thompson)率先开启了远洋班船的概念,他的广告宣布每月5日将有一艘船从纽约出发,而在每月1日,同样有一艘船离开利物浦。这样,1818年1月,纽约与利物浦之间建立了遵循严格时刻表的海运服务,第一艘大西洋班船在暴风雪中离开了纽约码头。因为汤普森的船以大黑圆球为标识,这条革命性的跨大西洋贸易线就以“黑球线”(The Black Ball Line)闻名。事实证明,托运人和富裕乘客极其情愿支付高昂的价格。黑球线的时刻表指挥着美国与整个欧洲之间互寄邮件的节奏。黑球线大获成功,使纽约超过波士顿和费城,成为美国的顶尖港口。其他班船线也纷纷在纽约和东海岸主要港口运行起来,那一头则连接了越来越多的欧洲港口。

第一个专业跨海客运的组织可以追溯到1815年。这年,一家船务代理处出现在伦敦石灰街,以组织伦敦、都柏林两地之间的邮运和客运为己任,10年后发展为非常成功的邮船公司,这就是后来的“P&O”(东方半岛轮船公司的英文缩写)。1837年,“P&O”获得英国政府的第一个运邮合同,开辟了前往伊比利亚半岛的海轮邮路。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