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上的三段故事

图们江源头,90后军人与60后学者的家国情怀
我跟着李想他们的队伍一起巡逻。李想时任双目峰边防哨所哨长,哨所里的官兵们都是一群80末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辖区是长白山有名的百里无人区——图们江源头区。
青草没踝,荆棘丛生,才一会儿,我就已经气喘吁吁了,而战士们在李想带领下,飞沟越堑如履平地。当地势稍微平坦,树木变得稀疏时,脚下出现一条小道,李想告诉我这是根据1964年签订的《中朝边界议定书》开辟出来的“林间通视道”——从天池东边的第40号界碑开始到母树林河、红土水汇合处的第62号界碑为止,在森林中开出一条笔直的通道,上面自西向东排列着40、41、42……至第62号界碑。这条通视道基本与中朝两国国界重合,其上允许中朝双方的边防人员通过,借以巡视界碑。从62号界碑开始,中朝以红土水水流中心线为界。

在1712年穆克登寻边勘界后,清与朝鲜的边界以穆克登所立“江源碑”为据,双方相安无事。多年后屡有朝鲜边民非法越界垦居,朝鲜借机于1885年再次提出勘界要求。1887年,清与朝鲜进行了第二次勘界,此次勘界明确了双方以图们江为界的绝大部分问题,但关于图们江正源的问题,即石乙水、红土山水(今红土水)汇流以上至穆克登碑的江源地带,以何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何水划界,双方产生了分歧:清方认为应以石乙水为界,朝方认为应以红土山水为界。这张图是1907年日本驻清公使在清外务部所摹的。
供图/李花子
我的眼前是两条宽可一步跨过的小河,两水汇合处有编号为62(1)、62(2)、62(3)三座同号三立的界碑。我知道这种“三立碑”是专门竖立在界河与内河交叉处或分流处的,用三块碑即可确定两河中心线的交汇点。李想告诉我从西南而来的这条河是红土水,自西北而来是母树林河,二水汇合后仍称红土水。红土水继续向东流淌,在赤峰和弱流水汇合,汇流处以下河名就正式为图们江了。
我发现虽然都是小河,但水量上母树林河还是明显大于红土水。李想带着我沿母树林河继续上溯,穿过一片森林沼泽,循着若隐若现的水流,来到一片水洼,只见一汪泉水在水洼中央汩汩冒出。李想突然变得斯文起来,口里念道:“甘土峰下一息许,始自土穴中涌出。”我有些蒙圈,不知道李想演得这是哪一出,只见他从挎包里掏出一本书来——《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说:“这是李花子老师签名送给我的。这泉水就是李花子老师带我们找到的图们江北源红土水的发源地!刚才那句诗是史料中对图们江源头的描述。”
责任编辑 / 张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