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0与45度之间:拉林河流出了中国最好吃的稻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03期 作者: 任林举 

标签: 农业地理   

在很多人印象里,东北水稻似乎是当代才引进种植的。其实,早在唐渤海国时期,这里就已经盛产着名的贡米——卢城之稻。今天的农业专家将东北平原的北纬40到45度线的黑土地,视为出产优质粳稻的最佳气候带。作为贡米的故里和黑土地的核心区,位于松花江支流拉林河左岸的长春平原,孕育了中国单产最高、口感最好的粳米。但是,在当下的市场中,这里的大米却只能为一河之隔的“五常大米”做嫁衣。吉林稻米能否打破尴尬,打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呢?
脱粒机中的谷粒,犹如跳动的音符,它们将完成从田野到餐桌的旅程
水稻生产,与数亿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解决了“吃得饱”问题之后的中国人,如今更加追求“吃得好”,对稻米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吉林,因黑土肥沃、水源优质、光热条件适宜,成为我国优质粳稻的主产区,单产居全国首位,稻米品质极其出众。图为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用镜头定格了高速下落中的谷粒,它们一个个犹如音符一样,在传送带的五线谱上跳跃着。

东经126度58分和北纬45度交会处附近,吉林省榆树市的延河、青山、泗河等几个乡镇数千公顷的稻田阡陌相连,宛若一片金色的汪洋。这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坐标。从这里横贯东西画一条延伸线,这条虚拟的直线,就是在农业生产上一条十分神秘的分割线,从这里向南至北纬40度之间的狭长地带,就是被农业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出产优质粳稻的最佳气候带。

我国东北粳稻优势区域分布图

“卢城之稻”证明,吉林早在1400年前就有了稻米品牌

唐代渤海国全盛时期,其疆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东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东岸,隔鞑靼海峡沿岸与库页岛相望,东至日本海西岸,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今朝鲜之咸兴附近。1400多年,在时间的维度里并不算遥远,但当我们的脚步再一次踏上渤海故地,当初那场轰轰烈烈的大戏早已散场。

除了一幕幕历史大戏,渤海国留下了一部稻米传奇。渤海国盛产的稻米,那时候就有了品牌——卢城之稻。《新唐书·渤海传》这样记载:“俗所贵者,曰大白之菟,……抚余之鹿……卢城之稻。”据说,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为稻米中的极品。卢城之稻,产于渤海国中京显德府的卢州,也就是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石门镇。1400多年后,这里是个什么样子呢?如今,除了小镇城边那块刻有“卢城之稻”的石碑之外,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时间的印记。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这里是北方优质粳稻的“麦加”。有了这个“卢城”,人类历史上才有了第一个中温带水稻品种——卢城之稻。1000多年前的东北大地,粮食消费还无法挣脱充饥饱腹的“物质属性”,普通的南方籼稻尚属稀奇,更何况这“卢城之稻”产自北疆!想来,当时,此稻米当是米中的“和氏璧”了!

吉林松花江流域,是东北黑土地的精华地带,为我国寒冷粳稻的主要产区
吉林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和辽河流域均有种植区。其中松花江流域是最重要的优质稻米出产区,这里是吉林省黑土最集中的地带。水稻生长期内,这里的日照时间为13—16小时/天,加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易出现高温效应。相比纬度更高的黑龙江和纬度更低的辽宁,吉林稻谷的优质达标率略胜一筹。同为优质水稻产区,吉林松花江流域的积温,与日本青森、岩手和秋田县北部十分相近。图为航拍视角下的吉林松原稻田,广袤的沃野、纵横的水渠,一览无余。

从文献记载看出,“卢城之稻”的传播路径只能是由种稻的先民供奉给渤海国贵族,渤海国贵族又沿朝贡道供奉给唐王朝,专供皇室享用。此后,随着族群和国际间的交流,“卢城之稻”被引种到日本与朝鲜半岛,成为了日本和韩国优质大米的母本。可见,东北大米,尤其是吉林大米,并非近几十年才有的,它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名满天下了,并且对世界稻谷种植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