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吉林:吉林西部是水乡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03期
标签: 基础地理

吉林西部“富水”的秘密:低洼地带的吸引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生态学系 教授
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的吉林西部,包括了白城和松原两市,这里西接大兴安岭山地,东临嫩江大拐弯和第二松花江,南有松辽分水岭(长岭—怀德—公主岭一线),北与黑龙江省的泰来接壤,总体轮廓呈蝴蝶形。吉林西部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内陆,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在300至500毫米之间,年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本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性的气候。
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大兴安岭东麓长期处于下沉状态,曾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随着气候变干和沉积淤填,大湖逐渐消亡;第四纪期间经历了长期的河湖沉积过程,部分地表又经风力改造,形成了地势低洼、中部湖泊星罗棋布、西南部沙丘连绵的冲积平原。本区西部海拔最高,大兴安岭山前丘陵台地海拔超过300米;南部松辽分水岭海拔约250米,略高于中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总体向东北缓缓降低,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第二松花江与嫩江汇流处降至最低,海拔只有130米,也是吉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
由于总体地势低洼,来自大兴安岭山地的洮儿河、霍林河等河流呈向心式汇聚于此。洮儿河与霍林河并不直接汇入嫩江,而是分别形成月亮泡和查干湖两个尾闾湖;霍林河流经本区中部形成断断续续的河道;因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平原上还有许多“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的断头河。上述事实表明本区属于半内流区,好像是被松花江水系“遗忘的角落”,只在大洪水年份才能与松花江水系连通。受内部高低起伏、湖相沉积物质地黏重不易渗透水等因素的影响,本区排水不畅,大小洼地普遍积水,湿地遍布、江河漫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