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想象 蒙古族传统的加持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01期 作者: 敖登托雅 乌拉
标签: 地理人物
老人出生的草原,草有一人多高,每年的雨水有多充沛,草的势头就有多疯狂。阿鲁科尔沁旗的扎嘎斯台镇,每年都会迎来很多新生的蒙古族婴儿,婴儿床是木头做的,下面铺满了沙子,撒尿拉屎都在上面,那个时候不如现在,却用自然中的一切让孩子健康成长。斯其格老人小时候和所有草原上的小孩儿一样,和牛羊成天混在一起,她是女孩子,在没有学会独自放羊之前,她的奶奶就开始为她做服装,给她各种各样的布料和线团玩儿,让她对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动。

她的奶奶动手能力极强,极其喜爱这个姑娘,手把手地教给她,告诉她:蒙古族女人要学会做衣服。就和蒙古族男人必须会骑马一样,女性要能做衣服、会烧饭,懂得分担家务,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蒙古族女人。到了七八岁,她已经可以独自外出放羊,和那个纪录片《普洁》里的主人公一样,那么一个小小的身影,却也拿着树枝疯也似的跑了出去。羊跟着人走,不会走丢,人跟着羊走,能及时将迷路的羊群赶回来。
羊群走得慢,走到一个山坡上,她就一屁股坐下来,用树枝在草地上按照奶奶教给她的图案开始画。画着画着,五畜的模样全都出来了,画着画着,蒙古包的炊烟也出来了,画着画着,眼前的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接着就是把这些东西用针线串联起来,大人怎么教她,她就怎么学,学得快,也用心。每次刺绣的时候,心里敞亮亮的,这些颜色各异的线头,纹理不一的布料,都是通往内心安宁的媒介。

1950年生人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蒙古族 传统蒙古手工刺绣传承人 现居呼和浩特
斯其格老人身穿早年自己制作的科尔沁地区的冬季蒙古袍。头饰由珊瑚、绿松石组成。
老人曾拿出13岁时做的刺绣给我看,可一点儿稚嫩感都看不出来,她笑着说,这个是嫁妆,给自己做的结婚嫁妆。那是一对儿鸳鸯铺在了布上,还用蝴蝶和绿叶做装扮,一直保留着,现在看来,这个颜色褪了一大半却做工精细的手绣体现了一种天赋与认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