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讲述 转换我们的地理概念模式:视“边疆民族”为“相邻民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唐晓峰 

标签: 文化地理   

在传统中国人的“天下”观中,有一个基本的地理概念模式:一个中央大国,加上一个稳定的地理边界带,边界带外面是蛮夷世界。

这个模式在中国的北方最为典型,几千年的北部中国史就是在这个地理结构中展开的。然而,现在我们发现,这样的视角,不能真正弄明白与中国打了千百年交道的人们到底是一些怎样的民族、社会、文化。如果转换眼光、转换概念,那么很多问题可能要重新认识,旧有的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可能要重新讨论。

唐晓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教授

在很多历史叙述中,称北方民族是“边疆民族”,这里面包含有历史误区,是不准确的,应该称他们是“相邻民族”。

“边疆”与“邻地”不同,二者所表达的人文意义两样。“边疆”的焦点是疆界、边界,表述的是一个狭窄的条形地带。而“邻地”则不同,邻地可以是一片广阔的地区。在古代中原人的观念中,边疆地带与其以外的地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化外之地”。在古代地理文献中,对边疆之外的地区缺乏严肃的、充分的记录。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