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人字是我国行走者的一种传统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11期 作者: 付薇 

标签: 基础地理   

中国大地上有个“人字形”,这就是明长城和京杭、浙东两大运河。明长城是“撇”,它从辽宁丹东开始落笔,穿越10个省、市、自治区直达甘肃省嘉峪关。两大运河是“捺”,京杭大运河从北京直下浙江杭州,再穿钱塘江连接浙东运河,经绍兴、宁波直达海边。这个“人字形”就是我们这次设计的慢步系统。


为什么要“走人字”?

首先,这是行走者用脚步做出的选择。明长城是长城行走者在历代长城中的首选。长城总长度21196.18公里,存在于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而明长城占其中的10个,总长度接近9000公里,是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适合去行走和感受的古长城。京杭大运河则是运河行走者的首选。文化遗产意义上的“中国大运河”是由京杭、浙东和隋唐三条运河组成,其中京杭大运河的大部分和浙东运河至今有水有运,后者又是前者向海的延伸,它们是感受运河的最佳路径。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以“人字形”为代表的长城和运河两大工程,在历史时期长期维护和支撑着中国的繁荣和稳定。长城在北,负责守卫,运河负责南方资源向北方的调配。从这个角度来看,运河和长城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走人字”能够使人更深入地理解中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