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
太行山的路没有哪条 比它更重要

井陉道,曾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
公元前200多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记载了天下最重要的关隘九处,称之为“九塞”,它们是:太汾(汾河的雀鼠谷关隘)、冥厄(豫鄂交界的平靖关)、荆阮(北太行的紫荆关)、方城(南阳北侧的楚长城关隘)、殽(函谷关)、井陉、令疵(燕山之喜峰口)、句注(恒山之雁门关)、居庸(军都山之居庸关)。其中的井陉、太汾、荆阮、句注、居庸均与太行山有关,而对太行山关隘道路的认知后来扩展为“太行八陉”。
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地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被称为“横谷”。陉,由于是穿越山脉最容易的天然通道,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因此,陉就包含了陉道和陉关这两个要素,一条陉道常常有多个陉关,而陉关又由关城、关门、关墙构成。即使在技术发达的今天,陉道依然是现代交通优先选择的路径。

绵延千百年的井陉古驿道,百年前始建的石太铁路(前身为正太铁路)、建国后修建的307国道和青银高速在井陉道交叠,形成一幅古今要道交会图。
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它主要循着自西向东横穿太行山主脉的桃河—冶河及其支流的谷地、以及由太行山西流入太原盆地的白马河—潇河的谷地构成。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先驱丁文江先生认为,“太行山的路没有哪条有井陉重要,因为它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丁先生的看法,有古驿道的遗迹为之佐证。《史记》所谓:“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表明秦汉之时井陉道即可行车,但因山路崎岖,车不能并行,马队也不能并列。

历史上对太行八陉的排序为从南向北,井陉为第五陉。在八陉中,仅井陉和轵关陉是贯穿太行山、连接华北平原与汾河盆地的陉道。
井陉之所以重要,还不仅仅在于古代可行大车。从太行八陉来看,仅井陉和轵关陉贯穿太行山,连接了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与汾河盆地,其他六陉都是太行山腹地或晋蒙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通道。而汾河盆地与华北平原沃野千里,既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祥地,也是历史上农商繁荣、文化昌盛的天府重地。井陉西端之太原—晋中盆地,地处汾河盆地带的北段,无论周秦之晋阳,还是汉以后之并州,皆为山西重心所在,近代更是催生了富可敌国的晋商,其地位较之轵关陉西端、汾河盆地南段的运城—临汾盆地更为重要。因此,作为连接太原—晋中盆地与华北平原的交通命脉,井陉的重要不言而喻。自秦皇古驿道以来,上世纪初兴建的正太铁路,以及现在井陉道上连接石家庄与太原两大省会城市的国道和高速公路,都在继续证明这条通道的重要性。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