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西域腹心,今天的新疆边陲
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伊犁九城”

2015年“十一”前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馆员吴元丰先生约我一起到伊犁惠远古城转转。这个有200余年历史的古城,隐藏在边陲小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镇。吴元丰先生是国内满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此地之所以能够引起他的重点关注——我想,这其中除了先生的故乡情结(注:吴先生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更多的是因为伊犁的过往岁月所散发出的魅力。
9月27日,我们如约来到惠远镇的惠远古城钟鼓楼前。原来,这次来考察的,除了吴元丰先生,还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郭美兰、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纪大椿等。几位学者都是清史满学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关注惠远古城呢?对于清代与中国历史而言,这座古城曾经扮演过何等重要角色呢?
一个规模恢弘的“主城+卫星城”城市群,于清乾隆时期诞生在伊犁河谷

如果看今天的新疆地图,惠远镇及其所在的伊犁河谷,无疑是新疆的西部边陲,伊犁河以国际河流的形式呈现。但是,当我们翻开一张清代乾隆时期的新疆地图,情形会大不一样:当时,伊犁河谷不仅是整个天山地区的交通枢纽,更是整个新疆的腹心地带,它的西缘一直延伸至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伊塞克湖,伊犁河是一条名符其实的中国内河。作为连接西域和中亚之间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丝绸之路北道的伊犁,相比黄沙漫漫的丝路南道,地势更为坦荡,道路更加畅通。

“伊犁九城”从腹心变走向了边缘
公元1757年,乾隆帝治下的王朝彻底平息了长达七八十年的准噶尔部上层首领的叛乱,把新疆地区重新置于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之下。为确保边疆安全和领土统一,清政府开始探索在天山南北地区设立一整套的管理体系。1762年,清廷正式任命“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驻防伊犁,“总统”整个新疆地区的军政。鼎盛时期的清朝疆域,西跨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南包南海诸岛地区。当时,全国范围设有14个将军驻防重要城池,全由皇帝满族亲贵或者蒙古族重臣出任。清政府把新疆划分为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行政区,分别设立都统、参赞大臣等进行治理,均受伊犁将军节制。
广袤的西域,自汉代正式纳入国家版图后,虽然后来这里的历史风云变幻,但历代都没有停止过对其管辖治理的探索。对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朝来说,更是如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彻底平息了准噶尔部上层首领的叛乱,把新疆重新纳入国家版图。为确保新疆的安全和国家领土的完整,清政府按照军府制管理在西域中心伊犁设置了可以统领全疆事务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虎和虎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