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古镇
山水之间的江湖(上)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04期 作者: 李小波 渔歌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这里是重庆、四川和贵州接壤的三角地带,交通以水运为主,也是一个因码头而兴盛的古镇。中山古镇保持着良好的商业文化,街长仅有1.5公里,铺面仅有300多间,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隋时,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古称渝水)而置渝州,故称“渝”。巴渝成为重庆的简称,巴渝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曾几何时,西部重工业之都的辉煌,使得重庆虽从属于四川但又很特别。那时的重庆市区人颇有些优越感,把周边县城乡镇统称为“线(县)疙瘩”,周边县镇的居民进入重庆市,无不仰视大都市的气派和繁华。然而,如果离开了这些“线(县)疙瘩”,重庆自然也少了文化的滋养。在历史的“作坊”里,这些遍布乡野的巴渝古镇,恰似机杼之上的“线疙瘩”,舒展为条条纬纱,时光穿梭其上,密密织出山城的独特“气质”。
在重庆的地理版图上,聚落因何而兴?古镇从哪里起源?城市如何演变?山城除了城市之光,古镇乡愁更见其真性情。

盐镇,千年巴国古镇的肇始

盐镇
忠县盐业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长江三峡盐业发展的面纱,翻开历史典籍,我才发现重庆长江沿岸的城镇变迁史几乎就是一部盐的历史。
忠县盐业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长江三峡盐业发展的面纱,翻开历史典籍,我才发现重庆长江沿岸的城镇变迁史几乎就是一部盐的历史。
1994年,我随“中美联合三峡盐业考古队”考察重庆忠县中坝遗址,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盐业遗址。现场厚达3米的文化层密集地堆着煮盐的尖底陶杯,据推测这里是专业的制盐作坊。
遗址里相继出土储存卤水的船形池、烧制陶器的龙窑和井然有序的房屋基址,一个集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聚落逐渐露出轮廓。按历史学家的解释,古镇一词出自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中坝制盐遗址的年代大约在商周之际,那时的重庆已经形成手工业作坊和商业课税的基础,堪称巴渝古镇的肇始。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