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油橄榄
漂洋过海来“安家”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孙翀 杜雨林
标签: 农业地理

油橄榄的成熟季节大约在每年的10月,成熟后的果实会逐渐变为黑色。压榨橄榄油之前,作为原材料的油橄榄需要先堆放在太阳下晒干。如果在此时来到陇南市武都区,人们便有机会在中国目前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区一睹这壮观的油橄榄海洋。
我国是橄榄油的消费大国,2015年1月至9月,我国进口的橄榄油达到了26000多吨。如今在国内各大超市的货架上,橄榄油稳占一席之地,它独特的香气带给人们一种异国情调,而“进口货”的光环更让它成为了一种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食用油。
在很多人看来,“橄榄油由橄榄压榨而成”。这句话应该是顺理成章、毫无破绽的。但事实上,这里的“橄榄”既与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无关,更不是生产橄榄油的原料。如果要更正这句话,需要在橄榄之前加上一个“油”字。
油橄榄(Olea europaea)和橄榄(Canarium album),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前者属于木犀科木犀榄属,生长于地中海地区,是重要的油料植物;而后者则属于橄榄科橄榄属,分布于我国南方省份,生果即可食用。由于它们的果实外观相似,很容易被人们混为一谈。
尽管油橄榄并不是我国的原生物种,但在我国的种植史却已有50年。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云南省昆明市的海口林场亲手种下了一株由阿尔巴尼亚远道而来的油橄榄树苗。不过,在引种的早期,很多初来乍到的油橄榄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在油橄榄的原产地地中海地区,夏季阳光充足、气候干燥,冬季则温暖多雨。而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过多、光照不足,油橄榄树虽然生长迅速,但挂果率却不高,而且饱受疾病折磨。为了给漂洋过海而来的油橄榄找到合适的“家”,我国的林木育种专家徐纬英等人远赴地中海沿岸考察,随后又对中国大江南北的众多适宜果木生长的地区进行了调研,最终确定了三处最适合油橄榄的种植地,甘肃陇南市的武都区便位列其中(其余两处为四川省西昌市、云南省宾川县)。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