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地峡,海上通道新构想
从17世纪暹罗王纳莱开始,在泰国的克拉地峡中开凿一条运河的构想谈了300多年。真正的提出者是曼谷王朝五世王朱拉隆功(1868—1910年在位),他是一位力主革新的国王,曾遍访欧洲为泰国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当时的国际海运业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因此开凿克拉运河让太平洋与印度洋间海运航道便捷的构想便应运而生。但是,那时国际间协力兴办巨型工程还不成时尚,单靠泰国的实力绝难胜任。接踵而来的则是一战、二战、冷战和印支战争,更使泰国难以顾及此事。
在那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泰国总理差瓦利·永猜裕和2003年的总理他信·西那瓦等,诸多泰国主政者都重复着同样的议题。直到近年来马六甲海峡日益拥挤,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开挖克拉地峡运河再次成为泰国热议的话题。

宽约90—120公里的泰国南部地区,将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割开来,如果在其中开凿一条运河,则提供给了往来亚非欧国家的船只一个新的选择——不必再南下绕道马六甲海峡,可以说,位于北纬10度线以北的欧洲、非洲、亚洲国家和地区经过东南亚海域的海运事业,都会从克拉运河受益。
克拉地峡的地理位置在哪儿?
泰国西北部和缅甸接壤,东北部紧邻老挝,东南部是柬埔寨。国土可以分为中南半岛部分和马来半岛部分,其以首都曼谷为中心的区域,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南边狭长的半岛则与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相连,而克拉地峡就位于这南部狭长半岛之中。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古地理研究工程师陈小炜认为,地峡是指连接两块较大陆地之间的狭窄地带,跟海峡类似,就相当于两个海中间所夹的陆地,只是此海陆的概念互换了而已。地峡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大陆板块漂移造成的,有的则是陆地部分下沉到海中造成的。
责任编辑 / 康静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