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篇:沟通起亚欧大陆的经济廊道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10期

标签: 地图地理   


今年3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出台,中国第一次从被动的全球化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国家合作模式的创造者。

有分析认为,中国初期的合作对象应主要以周边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从四个方向展开,潜在的可能路线主要包括:西北线的中亚五国,东北线的俄罗斯和蒙古,西南线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以及南线的东南亚国家。而其远景,则要拉近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距离,实现更加密切顺畅的握手。

保障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所在,而其前提则是交通、能源、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大通道可以分为海路和陆路两部分。和海路相比,陆路通道受到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乃至地质构造更明显和直接的影响。

近些年,在各个方向上,我国与各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的建成、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国内段的通车,加上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中俄高铁、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巴铁路、中缅印铁路、泛亚铁路东南亚段,还有暂时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但地理条件提供了诸多沟通可能性的瓦罕走廊、中印边界线的各个垭口。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