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一条不为人知的丝绸之路
从白山黑水间通往库页岛、北海道

明明是华美的中国绸衣,在日本为什么被叫做“虾夷锦”
在北海道博物馆里,收藏有多件精美的丝绸织品,这些衣物无论是样式还是纹样都有着明显的中国风情,但在关于它们的介绍中则写道:这类丝绸织品被称为“虾夷锦”,是江户时代生活在北海道的“虾夷人”(阿伊努人)进贡给日本幕府的贡品。以渔猎为生的虾夷人根本不善织造,为什么拿得出如此精美的贡品呢?这些丝绸织品究竟来源于何方呢?追寻着丝绸的踪迹,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渐渐展开,一条意想不到的丝路慢慢浮现,它沿着松花江、黑龙江蜿蜒向前,跨过大海直至库页岛、北海道。
供图/北海道博物馆(许阳、郭睿协助提供)
在北海道博物馆里,收藏有多件精美的丝绸织品,这些衣物无论是样式还是纹样都有着明显的中国风情,但在关于它们的介绍中则写道:这类丝绸织品被称为“虾夷锦”,是江户时代生活在北海道的“虾夷人”(阿伊努人)进贡给日本幕府的贡品。以渔猎为生的虾夷人根本不善织造,为什么拿得出如此精美的贡品呢?这些丝绸织品究竟来源于何方呢?追寻着丝绸的踪迹,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渐渐展开,一条意想不到的丝路慢慢浮现,它沿着松花江、黑龙江蜿蜒向前,跨过大海直至库页岛、北海道。
供图/北海道博物馆(许阳、郭睿协助提供)

绘图/刘春田
开原丝关,一个历史巨人留下的背影
明永乐九年(1411年)的早春,大明朝的丝关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市老城),烟柳吐翠。清河码头上,一溜儿大车已装满布帛丝绸、粮食器具,千余官兵以及随行的女真千户、百户们,排列整齐,等待着出发的号令。所谓丝关,即明王朝在这里设关隘以进行互市,以丝、绢、米、盐,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貂皮、人参等土特产。
迎恩门前,一位宦官坐在一匹蒙古马上,一脸庄严。他就是亦失哈,那年,他大约30岁。亦失哈出生于松花江畔的一个女真家庭,又名亦信,赐姓张。他此行的目的地是远在极北之地的奴儿干都司,奉明成祖朱棣之谕,他要前往那里,柔化斯民,宣示国威。当时的大明王朝建立已40多年了,周边国家部族进京朝拜称臣的首领使臣多得不可胜数,只有远在奴儿干地区的土着却始终没有到来。亦失哈明白,那里路途凶险,人悍好斗,此去,吉凶未卜。
终于,亦失哈的队伍起动了,车辚马萧,直奔镇北关古道。古道那边刚刚造好的巨船,已然泊在松花江畔。船厂就在今天吉林市的阿什哈达。1409年,明成祖下令在此设置中国北方最大的造船基地,负责建造运载官兵、粮草和赏赐物品的船只。
亦失哈的队伍到达之时,浩浩荡荡的春汛正从长白山上汹涌而下,借江水满涨之势,他们开始了远征。此次远征共动用25艘巨船。所谓巨船,除载货及军粮谷物外,平均每船40余人,比起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每船600人,实在不值一提。但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出现在松花江上,也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