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汉阙
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过半在四川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8期 作者: 萧易 袁蓉荪 

标签: 历史地理   

“阙”至迟出现于西周,定型并盛于汉代,汉代是“阙”的极盛时代,“汉阙”一词由此得名。中国现存汉代地上石阙47处,其中24处在四川省,它们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本文作者走遍四川考察汉阙,为我们讲述了古老汉阙的显赫身世,并从中解读出两千年前中国人的世界观。
蒲家湾无名阙与劳作农民无声相对
四川渠县土溪镇蒲家湾无名阙孤寂地伫立在水田的旁边,阙后缓坡,正前方是开阔的田野,每天无声地注视着农民在周边劳作。蒲家湾无名阙阙身高4.65米,宽1.16米,原为一对,现仅存左阙。上部刻有朱雀图案,右侧刻青龙衔璧图案,顶盖刻有动植物图案,无人物故事,阙身无铭文。

101年前的一个初春,法国探险家色伽兰与同伴法占行进在四川渠县县城到城外土溪镇的古驿道上,调皮的中国儿童骑在路边残破的石兽上,对这些高鼻深目的外国人指指点点,路边黄色的建筑物下,坐着不少身着长衫的中国人。色伽兰翻身下马,走到他们面前,他从京师出发,经过2个多月的跋涉,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汉代遗物——汉阙。

此前,这位精通汉学的法国人曾在《金石录》与地方志中寻得汉阙的点滴资料,不过,当2000多年前的汉代建筑出现在眼前时,色伽兰还是大为惊叹:沈氏阙的顶盖如同一座年久失修的屋檐,高挺的阙身上,一只张牙舞爪的青龙口衔玉璧下的绶带,直冲云霄,朱雀翩翩起舞,下面有一行古朴的隶书:“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府君是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这位姓沈的府君曾在遥远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出任都尉,这是汉代郡县之中的最高军事长官。

官人出行图
渠县土溪镇赵家村西无名阙,也称赵家村2号阙,阙身背面刻有人物,一个马夫正在套鞍挽辔,准备出行,马车后面还有三位侍从恭候,等待主人前来。 这是当时上层阶级日常生活的写照,后人命名为“官人出行图”。

1923年,色伽兰在法国出版《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将汉阙照片对外公布,引起了世界普遍的关注,没想到在古老的东方居然保存着2000多年前的建筑。1939年,中国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等学者专程到四川考察汉阙,踏遍中国寻访古建的梁思成,终于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在《中国雕塑史》中,他赞叹道:“在雕塑史上,直可称两汉为享堂碑阙时代,亦无不当也。”

中国已发现地表汉阙遗存分布图
阙作为中国古代组群建筑的标志部分始于西周,兴盛于秦汉,式微于两宋,前后延续近两千年,至今在中国的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有少量遗存。
有学者认为,西域的繁荣兴起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 “埃及—希腊—罗马”石质建筑艺术体系传到中国,秦汉以来中国的石质墓葬、桥梁、石柱、石兽等等都受到了西来文化的影响。东汉时期流行的石阙,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土木建筑的忠实摹写。
中国地面建筑中现存的汉阙可划分为4个分布区域:关中与甘肃地区、中原地区、齐鲁皖北与苏北地区、川渝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其他地区目前见于报道的,有北京西郊秦氏墓阙。汉阙所在的这四大区域都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重心之所在。地图资料提供:孙华,高子期

中国汉阙遗存过半在四川

什么是“阙”?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读读中国古代与阙有关的诗词:《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据统计,单是《全唐诗》中写到“阙”的古诗,就超过了1100首。为何中国历代诗人一直把阙当做吟咏对象?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