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小蛮腰”一塔胜过千厦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8期 作者: 纪一凡 张明萌
标签: 观点地理

“有了‘小蛮腰’,才觉得这里是广州”
纪一凡(在广州爬楼党圈子中更以其网名“北北”而为人所熟知)第一次见到绰号“小蛮腰”的广州塔那天,正逢广州国际灯光节期间。从地铁口出来,“小蛮腰”正闪着彩虹色的光。花城广场地上铺着彩灯纹路,行人络绎穿梭在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灯具间。光束交织,打在“小蛮腰”上,幻化着不同的色泽。纪一凡瞬间被这座窈窕性感的建筑所征服。
去年9月,他发现北京、上海等地不少人爬高楼拍摄城市风光,几个一线城市的照片独缺广州。纪一凡将目光锁定在了他心目中“最性感”的“小蛮腰”身上,围绕它寻找拍摄位置。“广州不像北京和上海有那么多标志性建筑,画面中有了‘小蛮腰’,别人才会觉得这里是广州。”
有一次,纪一凡半夜翻墙,悄悄进入在建的东塔,花了一个多小时爬上110层,对准灯光闪烁的城市夜空咔嚓了几下。这是极为难得的一张照片,但当他心满意足地放上网时,却被数次问到“这是哪里?”“这是广州啊,难道没有‘小蛮腰’,大家就看不出是广州了吗?”“小蛮腰”的诞生,还要追溯到12年前。那时珠江北岸后来建成珠江新城的地方还是一片村庄和菜地,对面的“河南”地带,也只是一片旧厂房和零散的居民楼,慕广州先进之名而来的游客常常说“广州被深圳比下去了”,更不用提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当时的广州,迫切需要“变得好看”,需要一个新的象征为自己证明,而这没有比现代化摩天大楼更具有说服力的了。
2003年,广州针对珠江新城启动国内首个“规划检讨”,沉寂十年的珠江新城开发被重新提上议程。次年,广州获得第16届亚运会举办权。此前借助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广州造就了天河体育中心,推进了“东进”战略实施。此次,亚运会再次成为助推广州发展的良机。于是,一座以旅游为主、兼容广播电视发射功能的广州塔应运而生。2009年竣工后,广州塔迅速与五羊雕塑、陈家祠一起占据了广州所有的对外宣传画面。而随着珠江新城的建设,后两者的重要程度逐渐降低,广州塔却一枝独秀,当仁不让地成为广州新地标。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琳认为,广州的建筑整体性、个性不强,很难找到特别突出的标志性建筑,而借助大事件修建的广州塔极具垂直感,透视天际线,占据“天时”。同时,本身形态特别,兼有建筑的刚强和线条的柔美,在天河CBD核心区珠江新城建筑群中独具一格,作为图形跳出了环境,有了“地利”。而在建筑评论家史建看来,广州塔的被认可并很快被民间戏称为“小蛮腰”,并不是由建筑师个人甚至城市规划部门所决定,而是由当地市民和观光客公认,是谓“人和”。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