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囤
悬在绝壁上的“土司宫殿”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7期 作者: 李飞 

标签: 考古地理   

中国西南诸土司遗址中,海龙囤可能是最独特的一个:它远离喧嚣,坐落在山巅,悬崖边缘;四面绝壁,只有一面设石阶道与外界沟通。围城之外,有“飞龙关”、“朝天关”、“铁柱关”、“万安关”等雄关要塞;围城之内,则是“旧王宫”、“新王宫”等深墙大院。李飞先生是海龙囤新一轮考古的主持人,又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截至发稿前,他和他的团队还在考古现场工作。在绝壁废墟之下,他们发掘出了一个家族长达700年的秘史。
朝天关——海龙囤的东大门
气势恢宏的朝天关是海龙囤东大门,北望飞龙关,南接飞凤关。关城大门向东敞开,远方有山峰呼应,这或许是“朝天”二字得名的原因。此关口建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关门匾额左侧有铭文“唐太师守播三十代孙钦赐飞鱼品服敕封骠骑将军杨应龙书立”,中书“朝天关”,右侧落款“皇明万历乙未岁中吕月乙卯日吉旦重建”。可见,城堡建造之时,明朝中央与土司地方关系还是十分正常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因在万历年间向朝廷进献70棵大木,获赐“飞鱼品服”——这段事迹被他虔诚地铭于关隘之上。万历“平播之役”过后,包括朝天关在内的海龙囤城堡变成废墟一片。晴朗夜色里,星河流转,面对巨大的城垣,凭吊者可以深刻感受关城的雄伟。

杨氏土司,一个持续七百年的“独立王国”

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因为职业的缘故,经常徘徊在城市与乡野之间。最近的一次考古发掘,竟然持续了4年之久,让“城与乡”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首先,踏入那方天地,城即是乡,乡亦是城。那里曾是一座繁华的城,但远离尘嚣,坐落在野外;那座城虽隐于深山密林,却拥有豪华的“宫殿”,有着不亚于任何一座古城的生活气息。

在明代文献里,这座城叫海龙囤,是一座高耸在山顶的土司城堡。提到“土司”,我们多半会想到明朝,正是这一时期,土司制度登峰造极。诸多土司中,盘踞今贵州省遵义地区的播州杨氏土司(注:遵义古称播州),很可能是最独特的一个。公元9—17世纪,这个家族一直雄踞播州地区,世守其土长达724年!

海龙囤总体面貌三维复原图
海龙囤:悬在危岩上的古堡
这张三维插图是在3D技术合成图像基础上,由插画师完成的艺术作品,生动地还原了海龙囤被毁前的整体面貌。海龙囤选址在一座山头上,城墙就沿着山势蜿蜒,地势十分险绝,远望整座城仿佛悬挂于山巅。《明史》用“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来描述这座壮观的城堡。海龙囤最外是环绕的城墙,古代文献中称其为“大城”。其东,城垣自顶端逶迤而下,由城之东北向南包抄,在东南角与悬崖相接,利用山险形成了类似瓮城的封闭空间。自下而上,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六关依次屹立。西面,自西而东依次设后关、西关和万安三关,两两围合的空间分别称土城、月城(或石城)。
明代贵州省及播州宣慰司范围示意图
海龙囤遗址考古发掘平面图

播州杨氏自称祖居地是山西太原。这个土司在播州的历史源于唐代中期,终结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之役。平播之役是明代“万历三大征”之一。《明史·卷305》这样记载:“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那是一个春天,一场血战在中国西南边陲开满杜鹃花的山野里激烈上演。24万官军将土司城堡海龙囤包围得水泄不通。50余日后,大军破城而入,剿灭了一年前起兵反叛的播州宣慰使(土司官职名)杨应龙及其党羽,从而结束了杨氏这个持续了7个多世纪的“独立王国”。

海龙囤遗址中出土瓷器几乎没有完整的,绝大多数须从上万碎片中细细寻找,然后一片一片地拼合在一起,最后缀合成较完整的器形。

作为杨氏土司最重要的军事城堡,海龙囤在战争中化为废墟。颇具戏剧性的是,此囤最初的营建目的,是为了抗击南下的蒙古大军。13世纪,蒙古人消灭西夏和金之后,与南宋开始了正面冲突,川、黔一带成为战争前沿阵地。南宋宝五年(1257年),取得大理的蒙军向东挺进,南宋治下的播州告急,宋理宗遣吕文德入播协助防务。吕与守将杨文相会后,商议“筑龙岩新城”。“龙岩新城”,即后来所说的龙岩囤、海龙囤。所以,海龙囤最初是由中央王朝和地方势力共同兴建的防御工事。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