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窑
传统砖瓦窑的“末代悲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安广厦 

标签: 文化地理   

青瓦灰砖,曾是传统民居的必备建材。数百年来,不少传统手工砖瓦窑厂聚集在福州闽侯县文山村,这里出产的文山窑远近闻名。然而,随着建材技术升级和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砖瓦已极少使用,文山窑不可避免日渐式微。从过去广泛应用,到现在鲜有问津,文山窑记载了传统砖瓦窑的兴衰转折。

俯瞰全貌砖瓦窑内一览无余打开天窗,砖窑内景观一览无余。这是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站在窑顶,透过天窗俯拍窑内全貌。砖瓦窑有几层楼高,经过数天的通风降温,终于可以进窑取烧好的砖了。人们站在由砖瓦铺就的阶梯上,再将砖瓦自上而下依次取出。
练泥就像揉面要让田土更加柔韧均匀在练泥池中,一边踩一边挑拣出田土中的石块,避免影响砖瓦的质量。人力不够的时候,会用牛来代替。

临近5月最后一天,砖瓦窑密封的天窗被撬开了,腾腾的热气冒出来,扑了刘炳南一脸。他太熟悉这种感觉了,刘老汉是在1966年进入砖瓦窑的,那年他18岁,遇上“文化大革命”,没书读了,村子里的老手艺成了不二之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文山砖瓦窑的盛世,也是文山民众非常怀念的一段岁月。这次的青瓦成色不错,弧度弯得刚刚好,刘老汉满意地笑了笑,再晾个十多天,这批青砖就该出炉了。

在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文山村,这几乎是最后一个仍在运作的传统砖瓦窑了。这个乌龙江边的村子,从东走到西,也就一支烟的时间,可偏偏是这么一个小村落,曾坐落了数以百计的砖瓦窑。文山窑基本上承袭“秦砖汉瓦”的传统手工工艺,砖瓦窑产业曾经撑起了这个狭小村落的命脉,然而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兴盛、衰败,它似乎要迎来最后的绝响。

练好的田土成堆放入泥坯房以备制坯泥坯房是练泥和阴凉泥坯的场所,通常有一人多高,保证内部空间够摞泥坯至人肩高即可。泥坯房四周多开敞,便于通风。
在制坯前,要将经过阴凉的田土再“揉”一遍。

砖瓦用土有讲究,文山村的田土是不二之选

无论烧青砖红砖还是青瓦红瓦,文山村的田土都是不二之选。沙质土或软沃土不黏,瓷土或陶土收缩率太大,有经验的老工人一眼就能看出田土质量好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刘老汉也在口口相传中记得清晰:取土的田地不宜离海太近,近海土壤盐分高,烧出来的砖瓦脆。也不宜太靠近山区,那里土壤贫瘠,有不少颗粒状的杂质。靠近地表20厘米左右的土太软而且不黏,不能制坯。从20厘米开挖,直至土质见黄为止。遇上好的耕田,能挖两三米,若是土质不好,到了几十厘米就挖不动了。一块耕地取完土后就无法再耕种了,当地农民会将其改造为鱼塘。

文山窑的上佳质地源自复杂的制坯过程
制坯的时候,工人用工具取走多余的田土,剩下的就是砖瓦的粗坯了。要反复用铁刮子剔除表面杂质,并补平孔洞,然后才能晾晒。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阴干后,工人们将晾晒好的泥坯装窑。
烧窑制砖最关键的步骤:
工人时刻监控火候,全程用木料焚烧。先用小火褪去泥坯中的水分,再用大火将砖烧透,最后的停火时机关系到烧制成败。

不同耕田里的田土质量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块田里的泥随着深度的不同,土质也有优劣之分。“靠近地表的泥很‘刮’,烧这种泥就如炸瘦肉,出油甚少,深层的泥比较‘嫩’,像肥肉,能出更多的油。”刘老汉深谙选土的道理。

责任编辑 / 刘健  图片编辑 / 崔晓琳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