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潮扇
朝中贡品的 百年兴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6期 作者: 朱辅国 程枫淮 

标签: 潮州市   文化地理   

源于广东潮州团扇的德阳潮扇,自清末传入德阳,经过制扇工匠李宝成改进,融入当地“纸壳扇”元素并不断提高工艺水平,遂成川中一绝。自1895年德阳潮扇受到慈禧太后青睐成为贡品之后直到今天,德阳潮扇已历120余载风云。如今,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及其高端的文化艺术品位,正经历着艰难的传承复兴。
在德阳潮扇的俗称中,除了“葫芦扇”、“猪腰扇”,它还有个别名——“挖耳扇”,这是因为,从侧面看弯曲的扇面,好似手掌向内微微合拢的形状,便于兜风,具有使用的合理性,像极了大家熟悉的耳挖勺。葫芦的造型,中国人特别喜欢,葫芦有“福禄”的谐音,而德阳潮扇的“葫芦”意味着把福禄拿在手里。同时,在使用“葫芦扇”时,呈倒葫芦形状,有“福到”的寓意。

潮扇为何被德阳冠名

德阳在扇文化中原本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据清嘉庆七年(1802年)《德阳县志》载,德阳历代无绢扇业,仅有民间竹编五角形篾扇和蒲葵扇。同治年间,“纸壳扇”(又称猪腰扇)引进中江,这种粗竹丝框架桑皮纸糊的椭圆硬扇,虽然经久耐用,可招风可垫坐可盛生熟食品,但扇面糊纸凸凹不平,难以书画。

然而,就是这土得掉渣的“纸壳扇”,竟成为德阳潮扇的“母本”。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时任福建仙游县同知的包善诚,罢职回乡,从福建带回潮州团扇:黑漆扇框绷绫,两面图画相透,工艺不凡。后因团扇扇缘滑边,找当时的德阳裱褙铺老板黄辉庭修复,黄借机仿制了几把。一时间,这种绫面绘画的潮州团扇成了德阳人眼中的洋玩意,被争相传观。

德阳潮扇入宫成贡品深受慈禧太后喜爱
1895年6月,清朝一位亲王受朝廷委派入蜀察访川西北旱情,路过德阳,被此扇吸引,爱不释手,连赞:“好扇!”知县当即赠送两把。亲王回京后,德阳知县黄沅又令“李宝成潮扇庄”赶制了一批精品,作为土仪专程赴京孝敬亲王。亲王又将德阳潮扇献给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慈禧见扇大悦,遂传谕四川总督,索献德阳潮扇100把。荣膺贡品,李宝成奉旨造扇,“德阳潮扇”一举成名,各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货。

当时德阳城内有个卖甘蔗的小贩叫李宝成,此人粗通文墨,头脑灵活,早年曾学过做“纸壳扇”。当他见到黄辉庭仿制的团扇之后,发现了新的商机,于是辗转向黄辉庭借得一把,回家揣摩研究。几天之后,第一把德阳潮扇面世:以四川慈竹为原料,扇面将竖向细篾丝用横丝线编织成实底凹面椭圆形,用蜀产原绢和夹江宣纸裱糊,以各色缎料包扇边,扇柄与扇面相接处粘贴“蝠”字图案,以牛骨镂花为扇柄,下坠万寿丝绦。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