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本主
守护白族的众神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3期 作者: 萧易 谢罡 

标签: 文化地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   

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以自然环境的形胜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是“众神”守护的地方。在大理,每个村子都供奉着一尊神灵,当地白族称其为“本主”,这些本主之中有动物、国王、佛祖,每个村子各不相同。这种在南诏时期形成的独特信仰,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信仰的进化史。
大理洱海边的周城镇因扎染而闻名,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厚重的古镇。这里有三座本主庙,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七日是周城镇的本主节,节日当天有相对固定的程序: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最后恭迎本主回归本主庙。周城镇的本主是猎神杜朝选,一位为民除害、斩杀蟒蛇的民间英雄。图为周城镇本主节,本主进入祭祀点的盛大场面。

2014年冬日的一个清晨,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的守庙人推开本主庙厚重的木门,阳光如水银泻地般洒在门神的五色铠甲上。不一会儿,背着竹篓买菜的、领着小孩上学的、提着收音机到处溜达的村民,纷纷从庙门前经过,庆洞村的一天开始了。

白族老人段荣菊最先走进本主庙,她穿着黑色布鞋的小脚跨过高大的门坎,驼背的身躯在白色照壁上投下瘦弱的身影。82岁的段荣菊是庆洞村人,这两年家里喜事不断,孙子的媳妇有了着落,家里的老房子也翻修了,她急着将这些消息禀告给本主。大殿前,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坐在书案边,案上摆着一摞黄色神疏,他是庙里的写疏人,在耐心听了段荣菊的絮叨后,他提起毛笔,写下一行小字:大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居住,奉道修神,祈求消灾,赐福保泰,信士段荣菊及合家人叩。

段荣菊走进大殿,将神疏放在本主脚下。正中的塑像仪表威严,长髯及胸,身披龙袍,他便是本主段宗牓,两侧是他的妻儿及随从。段宗牓曾任南诏国(公元738—902年)清平官(南诏官名,相当于唐朝的宰相),庆洞村民把他拜为本主,并将他的本主庙称为“神都”。临近中午,段荣菊的儿子、儿媳来了,背篓里装着柴火、铁锅、鸡、鲫鱼、猪肉以及油盐酱醋。按照当地习俗,白族人要为本主煮饭烹菜,并在祭祀结束后于庙里聚餐,即“打平伙”。这天中午,几个人杀鸡宰鱼,切姜剁蒜,菜肴的香味夹杂着香火味,弥漫在本主庙中。

白族的小孩很早就会接触本主庙,比如白族通常将小孩的满月酒设在本主庙中举办,自小就接触传统的文化,白族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本主会上,白族小孩穿上节日的衣物,和大人们一起来祭祀本主。图为洱海边接送“本主”的信童。每个村落的本主并不一样,众多的村落中栖居着成百上千的神灵,大理便成了众神之国。
这些本主之中,有动物、植物、国王、将军、佛祖、道士,甚至还有国人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薛仁贵、韩愈、忽必烈、吴三桂。左页图为周城镇村民接、送本主的热闹场面。

最早的本主信仰源于自然崇拜

本主,白族人称为“武增”,意为“我的主人”,是白族全民信奉的民间信仰。白族人常说,“本主,本主,本境福主”。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几乎每个白族村落都有本主庙,有些甚至有好几座。没有本主的村子,往往被人瞧不起,称为“没主”,意思是没有主人、没人管。

责任编辑 / 康静 刘乾坤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