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
端上餐桌的【非遗】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3期 作者: 朱辅国 程必伦 

标签: 中江县   文化地理   

四川省德阳市的中江县,有个背山面水的小村子,每家以制面为生,被人们称为“挂面村”。每当艳阳高照时,房前屋顶就会挂出如丝绸般的面条。中江地处稻食文化区,为什么会盛行做挂面?这里的挂面有什么独特之处?

冬天的四川盆地阴云密布,稀少的日照让人倍加珍惜。清晨,当和煦的阳光照进中江县杰兴镇凯江河畔的觉慧村时,我第一次被劳动的美好画面所打动。这个背山面水的小村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挂面村”,家家户户都以制面为生。每年正月里,这里手工的挂面制作进入高潮:没有人指挥,家家户户的成年人都上到房顶,在特制的架子上晾晒挂面。从远处望去,这个由40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子,犹如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

中江县位于四川省德阳市,这里是稻食文化区,但这个村子却盛行面食,制作手工挂面的手艺传承了近千年,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祖祖辈辈沿袭至今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江挂面的制作通常是家庭作坊式
在中江县杰兴镇的觉慧村,每到制作挂面的时候,一家老小齐上阵。男人站在梯子上,女人用两根竹竿挑着面递上去,男子接过竹竿将一根插进架子上方横木的小孔,顺势握了另一根竹竿向下拉抻两次,递到女子手中。女子双手握了竹竿两头,再继续拉抻,利用面条的弹性反复数次,不足一米的面条逐渐被拉到4米长。将竹竿插进架子下方横木的小孔,然后再用两根竹竿由上而下地将挂好的面从中分开,不使粘连。这一过程,重在挂的技巧与配合。

民食稻鱼的四川缘何产生面食文化?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中国南方和北方主产的粮食有一定差异,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粟、麦为主。因而南、北方人的饮食习俗也有所不同,南方人喜食稻米,北方人喜面食,“饭稻羹鱼”和“饭面食肉”一直为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

而地处西南的四川却是个特例,当云南、贵州、湖南等地都以米线、米粉作为小吃时,四川的餐桌最常出现的却是担担面、四川小面、宜宾燃面等面食。四川为何成为西南的面食文化孤岛呢?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康静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